备注:已完结
类型:剧情
主演:大卫·奥格尼克 塞浦路斯·格拉博夫斯基 彼得·亚当奇克 贾斯蒂娜·瓦西
导演:马切伊·佩普日察
语言:波兰语 / 英语
年代:未知
简介:本片讲述了一位天才盲人钢琴家对抗不公命运的传奇故事。主人公米耶特出生于波兰一个贫困的农场家庭,12岁时因疾病视力渐逝、又经历父亲离弃、母亲早亡、修道院清冷无助的寄养生活……纵然拥有音乐天赋,他的钢琴之路却始终伴随着冷眼与嘲笑,为了弹琴他不断碰壁,又再次遭受朋友和心爱之人的背离……这个被命运几经捉弄,几乎毫无还手之力的弱者,唯一能够用来反抗的,便是他的音乐,音乐是他重新认识、沟通世界并且对抗不公命运的唯一途径……
备注:已完结
类型:动作
主演:IlyaMalakov PolinaChernyshova 亚历山大·
导演:IvanShurkhovetskiy 贾尼克·法伊济耶夫
语言:俄语
年代:未知
简介:13世纪成吉思汗之孙拔都汗率领数千勇士征服欧洲大片领土。正当无敌的蒙古大军横扫俄罗斯时,却遇到了一个勇敢的战士带领的17位勇士拼死的抵抗。本片故事源自于真实的历史事件,号称俄罗斯版“斯巴达300勇士”.怒战狂心电影网友评论:历史上的俄罗斯还是侵略别人的时候更多,所以当主角说出“我们又没请你们来”的时候,还是挺讽刺的。但是不屈服于暴力,不畏惧死亡,以少敌多抵抗征服者的勇气,总是能够感染和激励人的。这种冷兵器时代对战的真实感国内是拍不出来的,三国里要么是群演举着道具瞎比划,要么是武将们在马背上飞来飞去。俄人对中国有很深的误解和偏见,是蒙古侵略他们,我们不背锅,那时蒙古和中国没有丝毫关系,然而俄国人却把蒙古带入了中国元素,这是最不能接受的,毕竟我们民族也是受害者。可见西方白人对东方文化的傲慢与偏见,即使差异性巨大的民族和文明之间也不加以甄别,简直好比做出把冰岛和意大利混淆一样的事其实我觉得这部电影的俄罗斯风景是很大的亮点,电影的调色也很棒,音乐也不错。剧情有些狗血,不过结尾还是很令人满意的,不过服装造型实在太雷人,不过国内专门讲元朝的历史的电视剧和电影真的少(我记忆中是很少看过,应该也没多少人敢有把握拍好吧)对那时候的服饰风格不是很了解。放了很久终于看完了。剧情不算很吸引人。舞台剧痕迹明显。男主略显秀气,女主很美。元蒙军明显丑化+蠢化。万人敌不是靠furious,民族崛起必须得有实质内核的支撑。意淫和鸡血,是毒药。得亏红色苏联在事实上证明过俄罗斯民族,那时的歌曲,精神内涵和感召力都是真实不灭的。意淫大片。声称是13世纪17个俄国勇士的抗蒙真实事件,但看起来完全没有历史感。主角打架靠开挂,一招穿开裆裤时自创的双手剑法能虐了蒙古长矛兵和刀盾手,打不赢还有熊冲出来助攻,蒙古多兵种十万大军带着投石器在平原列阵,17个毛子就站在小山坡上正面迎敌,还打的有来有回。歷史傳奇片套路,構圖因為3D的關係受到了影響,但是畫面質感優美,顯示了俄羅斯人的藝術修養。雖然犯了刀劍可以破甲的錯誤,但是看在後來繼承了科洛沃拉特衣缽的是亞歷山大·涅夫斯基,我就只能給五星了。最後,這片子的評分就是豆瓣要完蛋的徵兆,都在bias。看完想起了《潘菲洛夫28勇士》《斯巴达300勇士》这种勇士精神值得歌颂与赞美!因为它能给予我们激励与鼓舞!不论历史与剧情,电影的光影、色彩、唯美,都能体现出俄国电影强筋的视觉特点!细节论成败,画面效果虽好,声效却没能体现出酣畅淋漓的暴爽感!俄航上看完。改编自民间故事“拔都征服梁赞城”。充满东方主义想象。美术设计杂糅上元、清、龙、巫等元素。塑造的敌人神秘、强大、残暴、愚蠢。残暴好胜的东方老将军(速不台?),阴阳怪气的拔都,衬托着闪闪发白光的俄罗斯“民族精神”。影片剧情最后给我感觉像是《斯巴达300勇士》温泉关+《亮剑》日本骑兵联队,但这蒙古军队又没有波斯那种五花八门的强悍兵种,蒙古可汗也没有日本男爵那种扒刀冲锋陷阵的勇气,败给这种军队,俄毛子拍电影一点悲壮气愤都感觉不到。影片再现了13世纪俄罗斯梁赞公国,被拔都汗率领的蒙古大军攻破后,勇士报复性攻击蒙古军的场景,情节紧凑、内容丰富,回放了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场面,声效不错,但在欧洲人眼中的蒙古大汗的造型,怎么看怎么像是个东方不败啦毛子对熊确实有着蜜汁情怀,片内充斥了对蒙古人的刻板印象,他们的装扮真的是不伦不类,由此可见被欧洲人称之为扫荡欧亚的“黄祸”究竟有多恐惧。结尾竟然出现了楚德湖之战场景,倒也算是有趣。俄罗斯各族抵抗蒙古大军,各自为战。一个英雄,带领十几个人,拼死战斗。战争场面宏大,冰天雪地拍摄,很是不易。抛石机,攻城,格斗,拍得很认真。剧情节奏有点慢。正反派男主演得都挺好。
备注:已完结
类型:剧情
主演:乌尔里奇·图克尔 蒂姆·博格曼 RalfDittrich Patric
语言:德语
年代:未知
简介:ErwinRommelwarderVorzeige-GeneralderNationalsozialisten-undwirdvonHitleramEndeindenSelbstmordgezwungen.ErstiegaufineinemverbrecherischenSystemundwurdeauchspäterinderBundesrepublikgeachtet.Wiegehtdaszusammen?DasWebspecialzumgroßenARD-Film"Rommel".隆美尔电影网友评论:五分。这是一部不及格的传记电影,大写的失望。讲1944年没问题,就是两件事,一是诺曼底登陆,一是刺杀希特勒。120分钟,讲好两件事,问题不大。可是偏偏整个电影就是不停的坐车开会,字幕时间,完全没有细致刻画隆美尔本人。作为希特勒爱将,“沙漠之狐”隆美尔一定有极强的个人魅力,还有军事才能,即使决策失败,也应该把来龙去脉讲清楚,隆美尔这个级别的将领,不可能在诺曼底登陆这件大事一点嗅觉没有,而影片讲的哩哩啦啦,主题不突出。隆美尔生活状态,与元首的沟通等一些体现魅力的地方,影片涉及太少,被一次次出席各个场合浪费掉了。可惜德国电影早已是欧洲电影业的最短板,除了偶尔几部获奖片,绝大部分连国产片都不如,这部就是典型的反面例子:完全是电视电影的平庸质量,超低成本,表演呆板叙事乏味,隆美尔的演员跟历史原型根本不像(痴肥、疲惫、还小大眼),基本就是cctv-6主旋律的烂片档次,跟好莱坞同类电影佳作根本无法媲美,因为冷漠刻板的日耳曼民族性格很难改变汉娜阿伦特说:我们必须要为自己的顺从负责。隆美尔的最后七个月,他一生所有的成功在于叛逆希特勒,而失败则在顺从。惋惜下沙漠之狐最后的决定,如果选择接受公审,可能整个德国的命运都不一样了。有的人成功在人生的转折上,可他正相反。6.6诺曼底登陆,他在家中为妻子庆生;刺杀元首前两日,被袭20170907:乌市只看了不到十分钟。1020:时间是从1944年6月诺曼底登陆之前两个月开始的,即1944年4月,担任大西洋防线的总指挥官。一直到1944年10月,他因为720事件被迫自杀。这部电影拍得还是不错的。中间也增加了很多黑白片段,应该是当时战场拍摄的真实情况。导演是一个二战末期的军事迷,对那段历史非常熟悉,可惜,并不是所有的观影者都熟知那一段历史,于是让人感觉像是支离破碎的拼凑,加之缺少人物内心戏及应有的战争场面,更没有出场人物的名字介绍,于是这部片子彻底的沦为了导演个人的碎碎念,他讨厌隆美尔!电影水平真心与翻译水平无关!要不是苏联冬天来得太快,德国大势已去,希特勒被迫把兵力调动,不然那个美国巴顿将军算什么,隆美尔才是会打仗,可惜了,那么优秀的军事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璀璨将星中,能够做到生前声名显赫,身后殊荣不断,特别是被敌对双方都认可的,惟有隆美尔一人而已。在德国的战争史上,埃尔文·隆美尔绝对可算得上是一位伟大的人物。单是凭借“沙漠之狐”的名声,各种翻拍电影就不计其数,从一战到二战的惊人战绩更是数不胜数。影片重点演绎隆美尔在1944年希特勒遭遇刺杀的前前后后,被同僚陷害致死的悲剧人生。6.7分隆美尔作为德国纳粹后期的最优秀的将领之一,深受希特勒的器重,但面对法西斯的种种暴行及战场上节节败退,信仰产生动摇,甚至间接支持刺杀希特勒行动,以致被迫自杀。他死得不冤枉,任何一个社会都是这样,良知的醒觉总伴随着流血与牺牲。抛开故事主角不说,我觉得这个片子在德国国内应该也只是一部口碑平平的小成本影片,字幕组错别字连篇,不知道是不是像豆瓣点评所说的胡乱翻译,我觉得这影片应该是隆美尔的陨落之类的,硬汉故事几乎只字未提。本来以为是传记,结果只从诺曼底开始拍起。本以为德国人评价自己的英雄会比较正面,结果处处充满自黑,把我心中的英雄描绘的一无是处。剧情就是个流水账,缺乏重点,第三颗星是为了纪念我的战士,仅此而已。一个好传记。突然看出一个好领导的致命遗憾:遇到坏事时就算不是自己的问题,自己也要背锅。隆美尔不只是背锅,还献出了生命。到那个时刻,我想他除了自己的妻儿和战友之外,他什么都不在乎了吧。片名应该改一下,改为隆美尔的最后生涯,并没有全覆盖,不过对策反希特勒的那个环节倒是挺详细的,看着有点意思,至于家庭方面我并不是很感兴趣,所以本片忽略了观众的期待,低分也就显而易见了
备注:已完结
类型:剧情
主演:哈尼·阿德尔 内利·卡里姆 TarekAbdelAziz AhmedM
导演:穆罕默德·迪亚卜
语言:阿拉伯语
年代:未知
简介:主演:哈尼·阿德尔/内利·卡里姆/TarekAbdelAziz/AhmedMale导演:穆罕默德·迪亚卜语言:阿拉伯语地区:埃及/法国编剧:穆罕默德·迪亚卜/哈立德·迪亚卜类型:剧情上映时间:2016-05-12(戛纳电影节)别名:囚车大风暴(港)/冲突的一天(台)/Eshtebak/Clash用户标签:埃及,2016,剧情,戛纳,一种关注,战争,坎城影展,2010s片长:95分钟imdb编号:tt5599692开罗,2013年夏季,埃及革命爆发两年后。随着总统穆尔西被革职,一辆载满因政治分歧和宗教背景而被拘的示威者的警车从暴乱的抗议人群中呼啸而过。他们可否克服分歧来争取一线生机?第69届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一种关注大奖(提名)碰撞电影网友评论:模拟狭小空间机位的手持摄影让现场的代入感极为强烈,有效冲淡了观众对摄影,打光,剪辑,表演等技术元素的注意力,而全力关注镜头内所表现的事件与故事当事人的百态,把正反中立军警四方,三代人的年龄段,不同性别,不同阶层的人物都塞进了这个彷如微型伊斯兰国家的实验烤箱中,演员的表达简洁,个性都做到了鲜明突出,历经被囚,遭伏击,围困,被围攻四个精炼而越发提升危机高潮的章节,冲突达到了五味杂陈的荒诞效果,可以对伊斯兰世界的自身问题达成非常丰富的解读与自我反思。伊斯兰世界如果总是用宗教与激情冲动来处理问题,把暴力施向同胞,那除了石头之外,连囚车,激光笔,警棍,催泪瓦斯,枪械都是靠外国输入,何谈抵御外国干涉呢?是碰撞生成了整个宇宙,而碰撞也将终结这一切,这并不是悲剧所在;悲剧在于太多短暂又脆弱的生命,无时无刻不在为了一个他们无法掌握,很可能整个历史都无法参透的谜题而强行撞击成尘。小格局、大命题,现实背景和立场悖论的交揉被表现得颇具张力,不足在于缺乏或救赎或重击的神来一笔,使观感止于不俗#HKIFF#封闭空间里的宗教种族身份地位敌我的正面冲突,即使囚车外发生的事也通过囚车的窗口描述。一车人只有两次的"颜色"一致印象深刻,结尾太可怕了。从噱头到节奏的执行都非常精彩,遗憾的是这样好的题目总觉得只讲最不令人意外的普世价值略微浪费了,我真的真的很想了解埃及本身更多的东西能拍出這樣的場面真是不易(開始還以為是紀錄片...)。憋著尿看完了看得暈乎乎,一間囚車裡的情緒和人性,關於伊麗+完美陌生人+埃及的動盪背景,結尾的時候,身邊的觀眾長吁了一口氣。當每個人都在張狂大叫的時候,觸到底的時候...每張臉都記得住,想是導演對埃及現狀的坦誠回應。@HKIFF影片以一个囚车为主阵地,很巧的是这些不同政治背景,反派与正牌,男人与女人老人与小孩,警察与暴乱份等人关在了一起,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互相理解互相关怀,就连影片最后他们为了生存最终选择把囚车的门关闭,令人深思。其实暴动,永远只会让社会停止进步,人们很多思想行为其实受它而影响着的…【埃及】没想到全片基本都是在车辆后面的车箱完成的。透过铁窗看到的混乱局势,面对绿灯炮火还有水枪只能单纯作无力的防卫,还有全程摇晃的镜头,这一切都无形加剧了禁闭空间下的恐惧,也深刻点明了这场政变的混乱本质。但当不同身份地位政见宗教的人在这样的小空间被迫集聚,竟然是人性冲淡了一切。抛开政治诉求,其实本片对人性的描写仍是司空见惯的方式,用冲突制造矛盾,用解决矛盾的态度和方式来彰显人性。假如囚车上的人之所以在囚车里是因为打群架,那么这部片的意义就必定会小很多,所以某种程度上讲,不可否认是对影片中主体对象意义深远的一部片,可能深远到你我皆想象不到更感知不到…一天之内,一辆囚车,25个人,四租阵营,鲜明独立的不同身份都在98分钟内很好的展现了一出群像戏。导演虽然用政治讽刺以及戏剧化的方式做了框架,其实内在还是在讨论人性本身整个片子那么多人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内,通过极其凛冽的剪辑在没有摇臂特效的情况下,却将剧情做的紧张刺激四星半,8分借用戏剧结构制造了极精炼的电影叙事——一天,一个猪笼车,一群人,描述了埃及革命的一个侧面:穆斯林与非穆斯林,革命派与反对派,赵家人与吃瓜群众,男人与女人,埃及人与美国人之间的冲突,在一次次货车的急停,两方的交火中展开。而不同的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又在朴素的人性中激荡冲撞。反映埃及当前政局的影片,全部镜头皆在囚车中完成,狭窄空间似乎是导演所喜欢的场所。囚车犹如埃及社会,其社会中各路人马均挤在这部车中,各个人群的相互敌视,势必让所有人走向毁灭。缩小裂痕,消弥仇恨,是个人与社会和谐生存的最好方式。但人处其中的人,恐怕是很难清醒认识到的。3.5分,剛看完是覺得拍得滿屌的,值得4星,裡面演員跟戲份都滿生猛的,但過了一夜再想,的確沒什麼記憶點,雖然說故事的方法滿有趣,但最後說出來的東西影響力卻不高,而故事的中後段緊湊性也很乏力,所以是有概念也有執行力,但少了更多的深度,但看得過程還滿有趣,所以3星半。疯狂是人的本性,信仰是它的导火线,平凡的人遇上疯狂的事是种不幸,待疯狂退去,都不过是普普通通的人,彼此之间没有深仇大恨,没有血海深仇。疯狂是需要代价的,等到你付出了,才会知道有多痛,才会想为了信仰是否值得,才会思考自己坚持的信仰是否正确,可是到哪以后,已经晚了。
备注:已完结
类型:爱情
主演:Dmitri·Zolotukhin 列昂尼德·亚尔莫利尼克 列夫·杜罗
导演:阿拉·苏丽科娃
语言:俄语
年代:未知
简介:风尘路上,一群牛仔策马追赶着一辆马车。电影放映员费斯特携带着一部手摇放映机给美国西部一个偏远小镇送去了电影。电影院的潜移默化能够在这混混沌沌的野蛮与愚昧的洪荒小镇带来文明吗?电影的悲欢里险象迭现,妙趣...
备注:已完结
类型:剧情
主演:艾琳·帕帕斯 扬尼斯·费蒂斯 AlekaKatselli Theano
导演:米哈利斯·卡科伊亚尼斯
语言:希腊语
年代:未知
简介:影片改编自欧里庇得斯的同名希腊悲剧,入围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并获技术大奖,提名奥斯卡最佳外语片!阿迦门农作为希腊军团的统帅凯旋而归,却被妻子和她的情夫用一把利斧密谋杀害于洗去他十年战火硝烟与疲惫的浴缸之中。阿迦门侬的儿子欧瑞斯提兹被忠于他的仆人秘密送出国境,在流亡期间被法诺地国王收容了他。阿迦门侬的女儿厄勒克特拉被母亲囚禁在城堡中,长大成人的她无时不盼望弟弟能够回来为父复仇。终于,在第八年的时候,卜卦向流亡中的欧瑞斯提兹显示:复仇的时刻来临了。(小易甫字幕组第35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 第15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棕榈奖(提名)米哈利斯·卡科伊亚尼斯 第15届戛纳电影节技术大奖米哈利斯·卡科伊亚尼斯厄勒克特拉电影网友评论:形式大于内容,整体故事悲剧式的解读,希腊色彩浓密。无论是王后弑君和宠臣为乱朝纲,王子归来和姐姐相认然后起兵复仇,还是最后弑母完成复仇却成为最大的心理堤坝崩溃点。王族血统作底的伦理关系探讨,寓教于辞,对峙有节,然而终引不起感情共鸣和于我而言更深层次的思考。公主的形象最正义也最审视。改编自欧里庇得斯的希腊悲剧,国王阿伽门农的子女在成年之后为报童年时期的父仇而弑杀生母及其情夫。影片在保留室外剧场风格的前提下将原著大量对白作强烈的无声影像化处理,利用演员肢体语言、古风配乐、暗示性剪辑和贫瘠自然风光强调角色的不可抗命运,同时通过持续在场的歌队悲叹与警告作情节评价。舞台剧风格太强烈了,肢体语言和表情动作都十分夸张,但是放在这个悲剧故事里面却显得十分的恰当。两场复仇都没有直接表现,特别是第二场弑母戏,完全通过快速剪辑、环境和旁观者的强烈反应来烘托气氛,跟Psycho的浴室谋杀戏一样精彩。主要基于欧里庇得斯的版本。歌队一直在场对电影来说算比较大胆的。两场凶杀戏原本以为会现场还原,没想到还是按戏剧处理,以转述和氛围的方式表现,没有直接演出。改变了结尾,皮拉德斯没有随俄瑞斯特斯远走,而是留下与厄勒克特拉一起影片在保留室外剧场风格的前提下将原著大量对白作强烈的无声影像化处理,利用演员肢体语言、古风配乐、暗示性剪辑和贫瘠自然风光强调角色的不可抗命运,同时通过持续在场的歌队悲叹与警告作情节评价。关于爱和仇恨的故事,大家第一个想到的是莎士比亚。其实希腊和埃及早有许许多多的复仇故事了。不过复仇这个概念,实在称不上人类原创,也谈不上自由,就像复不复仇,最后自己都一样痛苦,没有解脱。导演把希腊神话拍出了莎士比亚悲剧的深度,整个影片的节奏,镜头的剪辑、配乐等合起来把我完全带入史诗的氛围里,在现实与抽象的结合上有非常独到的特色。除了两个刺杀场景之外,开放的室外空间占据绝大部分片长,歌队从形式上的旁观者变成了故事的参与者,自我流放的结局也暗中呼应了希腊现代史的流亡主题。因为做字幕校对看了这片子。看完觉得……简直太它喵的好看了啊啊啊啊啊啊啊。我看着他们杀母那段,也跟着难受的紧。差点……都做不下去了…………像舞台剧一样的电影,眼神和光线让人想到黑泽明的罗生门,整体的表演和音乐则像他的蜘蛛巢城,很有意思ʕ•̫͡•ʕ*̫͡*ʕ•͓͡•ʔ-̫͡-ʕ•̫͡•ʔ*̫͡*ʔ-̫͡-ʔ,原汁原味,大赞。史诗悲剧占据镜头的痛苦表情漫无边际的贫瘠沙地一句句泣血的台词为什么命运如此凄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