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注:已完结
类型:国产剧
导演:张玉中
语言:国语
年代:未知
简介:这是一部讲述国共两军和日本侵略者三方为了各自的目标进行的幕后较量,剧中着重描写了几方间谍斗智斗勇的过程,是我国第一部描写战争背景下的谍中谍、计中计、情爱与错爱的军事悬疑片,故事情节平中求悬,被称为军事版《黑洞》。 晨雾笼罩下的华北重镇安阳车站。由北平秘密返回驻地的太行抗日游击纵队司令李万成,一下火车即被日军宪兵武装劫持。前来接站的纵队参谋长林达飞(我党地下工作者)突然发现,在劫持李万成的宪兵队伍中的女翻译竟是自己妻子的妹妹赵蔷。李万成的生死兄弟,游击纵队副司令关震宇得知司令被日军劫持,和林达飞积极展开营救,但日本人欲要突破的目标却是拥兵能战的关震宇。中国第一个抗日将领被日本人神秘劫持,震惊国民政府,然而令国共双方都始料不及的是李万成在被劫持后却秘密与日本人达成协议,率部兵变,组建日伪武装皇协军第一军,同时裹挟关震宇、林达飞等将领。采取软硬兼施,逼迫众将领叛变投敌,成为世人唾骂的汉奸队伍。李万成此举更加引起国民政府最高长官的愤怒,于是惩治汉奸,枪杀李万成、关震宇、林达飞等计划一个个出台,军统豫北小组负责人“鱼鹰”亲自率领行动小组实施杀戮计划。与此同时,日本人也派出代号为“银狐”的特高科特务潜伏在关震宇身边,监督日本最高长官部“A计划”在安阳的顺利实施,并破坏国共两党的情报组织。八路军总部为了民族大义,委派了代号“山峰”的地下工作者阻止军统的杀戮计划,枪口一致对外,破坏日本人的对皇协军及关震宇、林达飞等的种种阴谋,保全这支部队,使之重归抗日前线。为此,国、共、日三方展开了激烈的间谍战。 故事情节“悬”过《007》 《兵变·1938》是央视2006年的首部军事题材大戏,中国电视剧中心对本剧十分重视,汇集了包括摄像、美术、灯光、服装等各路幕后高手,导演张玉中在按受采访时称:“本剧视角独特、布局巧妙,它一反常态地避开了对战争场面的正面描写,而是把战争作为一种创作元素的背景,侧重表现在华北重镇安阳围绕着‘太行游击纵队’生死命运的焦灼状态下各方势力的殊死较量。力求始终吸引观众去关注各类人物的命运,用一句话讲就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节外生枝……”。编剧 表示,做为我国第一部军事悬疑片,本剧重点笔墨围绕各方间谍展开,将意义升华到了特殊的群体——间谍的命运及人生方面。编剧 在概括剧中的间谍特点时表示:“剧中的间谍非漂亮即帅气,但也都“冷、辣”,对待敌人残酷果敢,不择手段,对待爱情温柔似水,以至于最后两个女人都为了爱情放弃了自己的生命。
备注:已完结
类型:剧情
主演:赵静 王勇 刘磊 屠画 龚芳妮 潘兴源 范泽威 蒋敏斐 脑门额尔德尼
导演:叶田
语言:汉语普通话
年代:未知
简介:这是一部关注返城后知青生活状态与往事纠葛的“后知青时代”电影,故事以男主角杨青山与女主角白菊为线索,展现了以他们为代表的老知青们对命运的勇敢态度,和对知青第二故乡深沉的热爱,更通过三代人精神的传承,表现红色精神在中华儿女身上的传承与生生不息。勇敢往事电影网友评论:因为背景是家乡的黑土地,所以去看了。记忆中美丽熟悉的冰天雪地,用我没见过的俯拍角度表现出来,很新鲜。但那里也有短暂却令人无比舒适的春夏。影片过度强调东北天寒地冻的一面,猜想由于拍摄周期很短,故事的发展集中在十几天的时间里,因此难免让人觉得在主创心中黑龙江只是荒凉苦寒之地,对于黑土地上质朴、单纯、好说大话、懒散、乐天幽默的东北人,几乎没有太多的展现。这无疑是令人非常失望的。党建片的主题让人有些摸不到头脑,影片主旨与建设国家、带领人民致富的纲领之间隔着杀死多少脑细胞也想不明白的距离。救赎与共产主义事业之间的关系太牵强。知青下乡的日子里,他们每日从事的活动,影片只是用很含糊不清的巡逻、晚上就寝、举报听国外广播一些碎片化、听来的知青生活拼凑。影片展现的是一个高度符号化的北大荒。三颗星全是给家乡美景。是一部充满了回忆的影片,从知青下乡到恢复高考再到40年过去,展现了5个朋友的一段岁月,在回忆部分导演用暖色描绘了那段艰苦却充满回忆的岁月,通过流畅的摄影展现了黑龙江及几个年轻人之间的友情和爱情,完全能体会到导演的用心以及他对那段时光的感怀。影片用穿插的剪辑手法描述了过去与现代的对比,虽然影片冲突及人物变化都不够明显,由此显得主线不够清晰,但是对于时代感和情怀而言是一部值得展示给观众的作品。只有MV的水平和预算却硬要拍电影,看的昏昏欲睡。剧情流水账+时间线乱跳,一会儿子一会老爸一会爷爷结果都是蜻蜓点水。儿子的演员太老,违和感爆棚。多处慢镜头+重复内容拖片长。方丹死的太囧而且一滴血都没有,钱也不是这么省的吧。演员普遍演技捉急+台词棒读。没有金刚钻请不要揽瓷器活了谢谢。这样的题材深挖亲历人,加入那个时代特有的对白、场景少而描述细致深刻才会有感觉。现在内容铺得很开,都蜻蜓点水,插叙的手法没有添彩,反而让故事结构非常散乱。知青嘴里的台词居然是熊孩子,有点不伦不类。既迎合不了90后审美,也勾不起50后共鸣。主角更替缺少过度,唯一亮点就是演技派赵静老师上海电影节首映刚看完,本来想给四星的,但我认为黑上海人不能成为政治正确,为什么类似题材的影片电视剧里总要有一个戆憨憨的上海人?而且整个影片在剪辑衔接上还是有一定瑕疵的,所以扣一星。影片总体完成度较高。白菊为了心中的愧疚坚守黑河40年,这的确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致敬勇敢的知青主旋律影片当然是需要的,问题是后期配音、台词书面僵化(尤其60岁白菊)、大量空镜头及毫无作用的闪回…还有徐浦江那刻意做作的口音。。。说真的,不需要炫技或者什么特别的,故事能讲好、演技够扎实,大家自然会给3、4星。PS:看到熊的所谓“特效”,我。。。(没有这种经历和思想的我觉得很一般,有点看不下去,太拖拉了,三分水平)但那个年代的人可能看了有感而发,影片散场时,看到一个拄着拐杖坐在第一排依旧看着大屏幕的高龄爷爷,眼睛炯炯有神夹杂些许泪水若有所思的样子,是这场电影最让我心动的一幕了……(加分!)不仅是故事逻辑混乱情感脱离现实的问题,满腔热情却讲成了悬疑片。最大的毛病在于,导演和编剧似乎并不了解知青的生活,导致影片对那段生活的反映就只能让人记住...打雪仗?那个时代里知青是一个群体,一个拥有知识,勇敢,拼劲,对生活怀有积极向上的希望的群体。为了生活的美好,为了自己的梦想上山下乡,能够赋予行动,是勇敢的人呐??️黑河画面很美,赵静实力担当,方丹莫名离世,杨青山要顾全理想和爱情,自然遭遇非议,也只能用后半生去弥补。知青是为国奉献,还是成全儿女私情,抉择决定了人生道路。五个知青在东北插队落户,结果其中一个女孩被打死后,另一个女孩留在了当地。40年后男主回到了东北,和女主一起干了10年事业的故事。有点不知所云,没什么意思。“知青”对于我们这代人来说已经是个遥不可及的词语了。电影表达的很好守护每个人心中那份黑土地吧。
备注:已完结
类型:爱情
导演:史文炽
语言:汉语普通话
年代:未知
简介:修筑康藏公路部队某部红旗排长李玉明,从医院回到了团部,政委和同志们都热情地欢迎他但他却迫不及待地要求回排里去。原来红旗排正在担任几万修路大军的开路先锋,可是被一条水急、暗礁多的江水挡住了去路。他们强渡了几次,都没有成功,而且有人负伤。政委同意李玉明立即回去,并要求红旗排在“七一”以前渡过江去,寻找一条通向桥头工地——狮子山高峰——的通路。李玉明回排的第二天,就参加了连长陈文键组织的又一次渡江。这次又出了问题,拖住橡皮船的电线在暗礁上拌断,船顺流而下。副排长谭大山为了救船负伤牺牲了。当晚洪水又上涨,没有经验的新战士玉才,在警卫时没有注意系船的绳子已在石头上磨断,船被洪水卷走了。他在交班时,因胆小怕事,竟伪称船仍在崖下。接班的老战士王宝臣(外号迷糊)粗心地没有检查,结果担了丢船的过失。没有船就没法过江了,同志们情绪沮丧,连长陈文键更为严重,想等洪水退回再渡江。但李玉明不同意,他要求更好地组织过江,再做试验。他想到后面有几万筑路大军在等待,前面又有无数的康藏人民日夜盼望着修通公路,因此决不能拖延渡江日期。正好,团政委及时地来到了江边,解决了这两种思想的矛盾和物资上的困难。他召开了全排军人大会,发动了群众的智慧,肯定了李玉明和战士们提出的好办法——用木筏渡江。新的渡江开始了,这次虽然也出了问题(木筏又撞在礁石一卜了),但李玉明和战士们都游上了西岸。在藏族青年巴桑的帮助下,电线也拉了过来,开始在江上架起溜索。李玉明经过巴桑父亲扎西老人的指引,立即带了玉才和王宝臣向狮子山进发。途中,他们又遇到山上滚石的袭击,但他们仍然无畏地前进。新战士玉才在实际锻炼中,也迅速地成长了,他终于向玉宝臣坦白了丢船是自己的过失。当东岸的战士们正在焦急地盼望时,政委发现了狮子山上的人影。这就是李玉明,他已成功地登上了高峰。在修成的钢桥桥头,无数的藏族青年男女在歌舞。他们歌唱金桥给他们带来了幸福,歌颂英雄的解放军像神鹰一样地渡过了天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