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注:已完结
类型:剧情
主演:CarloCecchi 詹尼·露·比多 张艾嘉 ChristophKo
导演:佛朗索瓦·吉拉德
语言:法语 英语 汉语普通
年代:未知
简介:本片记载了一把极具传奇色彩的小提琴——它曾经历300年的风霜,伴过几代人的浮沉…… 17世纪的意大利,小提琴制造大师尼古拉-巴索蒂正在加紧制作这把他一生中最得意的作品,本打算作为送给他即将出世的小儿子的礼物。不料,他心爱的妻子安娜却因为难产和腹中的孩子一同死去。噩耗传来,尼古拉痛不欲生。他把亡妻的鲜血和自己深切的思念涂在琴身上,从此,传说中的“红色小提琴”诞生了…… 奥地利的一家修道院买走了这把琴,经过代代相传,它来到新主人——孤儿卡斯帕-威斯的手中。修士们看出这个小男孩拥有超凡的音乐才能,于是把他介绍给当时盛名远扬的法国音乐大师乔治-普辛。乔治也发现这孩子果然是块天然美玉,决定带他参加皇室为寻找年轻音乐家而举办的比赛。赛程越来越近了,乔治每天加紧督促卡帕斯练琴,不过他很不满地发现这孩子对手中小提琴的迷恋程度简直到了不可思议的程度——他甚至睡觉的时候都要抱着它睡!乔治不愿意看到他这样,于是他试图把小提琴从男孩手中拿走。结果,就在大赛开始之际,卡斯帕却突然倒在舞台上,再也没有起来。 小提琴随着孩子一同埋葬,不过后来盗墓者又把它挖掘了出来。它落在云游四方的吉普赛人手中,一代又一代地在人间流传。直到1893年,作曲家兼小提琴家的福雷德里克-波普被这把美丽的小提琴深深地吸引住了。波普当时正和女友——小说家维多利亚热恋,然而自从小提琴走进他的生活中后,波普的整个生命仿佛被它所占据。维多利亚最终意识到正是这把琴成为她的情敌,它就象女人一样把波普牢牢控制在手中——满怀妒火的她朝小提琴开了枪,然后决然离去。失去爱人的波普自杀身亡。 波普的男仆把这把小提琴带回了故乡上海,把它送进了当铺。小提琴静静地躺在当铺几十年,直到有一天一个年轻的母亲为女儿项蓓买下它。1965年,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浪潮席卷了全国,项蓓也没能躲开这场浩劫。作为红卫兵的她本应该和其他人一道去揭发批斗一个教授西洋乐器的音乐教师,然而她却悄悄地救了他一命。项蓓意识到自己肯定为此会付出代价,在厄运来临前,她把自己那把从童年起就挚爱的红色小提琴郑重地托付给音乐教师,恳请他把它收藏好。 文化大革命结束了,这把小提琴终于得以重见天日,和教师收藏的其他乐器一道被送往蒙特利尔进行拍卖。它静静地躺在拍卖会的展台上,引起了纽约鉴别专家查尔斯-莫里斯的注意。莫里斯经过一系列权威的科学测试,证实了这充满不解之迷的乐器的身世——它正是17世纪尼古拉大师的最爱之作,是传说中那把失去已久的红色小提琴!小提琴的身世被确定后,无数投标者纷纷从世界各地赶来,渴望参与它的拍卖。他们中包括当年抚育卡斯帕的奥地利修道院的代表,波普家族的后裔,孩童时代曾认识项蓓的中国商人,还有许多慕名前来的富贾巨商。但是……他们中并没有人知道红色小提琴的真正价值。 只有莫里斯知道——他知道它的来历,知道那令人惊悸的红色是尼古拉大师的鲜血所涂成的。只有他知道它真正的价值,那是与金钱毫不相关、不论多少美元珠宝都无法买下的价值。在朋友的帮助下,莫里斯惟妙惟肖地仿造了一把同样的红色小提琴,而把真正的琴藏在大衣下悄悄离开拍卖会场,踏向回纽约的路。他打算把这把琴作为爱的礼物送给自己的孩子,因为他要帮助这把琴实践它自己最初的命运——作为永恒之爱的象征和艺术与生命间的纽带,从父亲传到孩子。就象当年尼古拉大师在最初制作这把举世闻名的小提琴时,曾经希望的那样…… 红色小提琴一片由曾执导过格莱恩-顾尔得的32个极短篇等影片的新生代导演弗朗索-吉拉德执导,通过讲述一把小提琴穿越了三个世纪时间与空间的故事,表现出不同的文化传统与差异,折射出世情百态。由多国演员联袂演出的这部影片曾经拿下1998年加拿大詹尼奖7项大奖和朱特拉奖9项大奖,获得2000年金球奖和金卫星奖的提名,称得上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作品。 红色小提琴(RedViolin)红色小提琴电影网友评论:在DavidGriffenHall看98年的红提琴由原声joshuabell领衔纽约爱乐现场配音非常情绪的过山车很好的一部电影从来没想到看电影可以这种方式享受完全不可思议。我本来只想看Joshua没想到这种形式的表演让我无比印象深刻而且由他一个人演绎每一个小提琴手以及提琴本身的故事真的对他是一种无上的肯定他自己的琴也可以卖出两百万。喜欢男童拉成人琴那段真的服气(我个人也建议小孩子能用大琴就用大琴)。剪辑复杂但是不乱,那个白帘子飘出窗外的镜头极妙,人物与环境融合度很高。架构真的很烂,结尾仓促,揭秘过晚,前面也没暗示,导致塔罗牌和剧情疏远,错失高潮。红漆之迷这个构思还是很好的,音乐不错,人性表现的很赤裸。我的爱琴也是红色。我并不敢妄自评价这部电影。尤其是了解幕后创作背景之后,更是肃然起敬。导演的用心和小提琴背后的故事,让这部电影成为经典。一把借由心血创作而成的红色小提琴,巧夺天工,举世无双。经历百年岁月洗礼,辗转多方,终于被最懂它价值的人所珍藏,耐人寻味,它所传达的不仅仅是音乐,而是永不磨灭的爱。黄金时期的维也纳留下最珍贵的财富古典音乐温和的行板也好华丽的炫技也好分分钟让耳朵怀孕没有流行音乐单曲时间上的限制古典音乐可以用最简单旋律不断变调往复递进实现宏大的场景描述章节之间可以进行任意节奏与调性的转换这种自由度为其叙事提供了更开阔的空间虽然没有歌词却听得懂其中的情绪万千克雷莫纳的琴师将对妻儿的爱倾注成一把红提琴,维也纳的神童与红提琴至死伴随,牛津的小提琴家用红提琴将炽热的激情与灵感结合无法自拔,文革中上海一位女干部为保存红提琴冒死交给同样热爱音乐的教师免遭毁灭,这些关联汇集至蒙特利尔的拍卖会上,一位美国鉴定师发现了红提琴的秘密和灵魂。。。五张塔罗牌引出的五个故事,分别发生在Vienna、Gipsy、Oxford、上海、Montreal。上海的那段文革时期据经历过文革的人说,还原度很高。学琴的人看了都会特别有共鸣吧,梦寐以求都想拥有一把好乐器。彼时的JoshuaBell还是不错的。结局意外,耐人寻味。一把凝结了血与泪的红色小提琴的颠簸流传史,过于工整和平庸,要是能让每个故事之间再多一点联系就更好了。神童的那个故事最动人,看着他抱着心爱的提琴倒在地上的瞬间真是real心疼又为他庆幸,不用在活着的时候被人夺去自己视如生命的爱琴。落入寻常人手,没有追逐,故事也没有结束,数年之后又时一段间奏。数年之后乐器会消失吗?乐器是怎么出现的,怎么样被追逐?可见有些事物不会伴随“科技进步”而“进步”,不要在未来里找寻。我同其他人一样,迷恋这脆弱的“偶然性”。节奏缓慢,但引人入胜,英国段台词诗一般优美,中国段外国导演能将文革的度把握的这么好不多见。非常喜欢这部电影的叙事方式,任世纪流转,音乐有着跨越一切的力量。p.s爱妻子爱到把血当漆涂琴上还是太惊悚了。塔罗牌不太懂,先是文艺,又是悲情,再是色情,还有惊悚,用一把小提琴?串起来,我看得挺难受的。中间一段写实,出现中国我还挺意外的,不过乐器是有灵魂的这一点我相信。我也抱着琴睡过…你问我琴是谁???一把小提琴的血色浪漫之旅,遍及五湖四海,跨越百年光阴。倘若将小提琴视作主角,从它诞生起就伴随着血光之灾,经历了年少的痴迷、年青的不羁、年老的沉沦,在即将被历史遗忘的时候,却又狡诈地起死回生。恍如在看卫斯理小说一样,时间线拉的好长,穿越古今中外,这把小提琴,仿佛天之神器,赐予使用者无尽的才华,也索取使用者高昂的代价。欲用该物,折寿数载。一把小提琴,串联起英才故事的云图。
备注:已完结
类型:综艺
主演:市原隼人 忍成修吾 伊藤步 大泽隆夫 市川实和子 稻森泉 苍井优 松田
导演:岩井俊二
语言:日语
年代:未知
简介:主演:市原隼人/忍成修吾/伊藤步/大泽隆夫/市川实和子/稻森泉/苍井优/松田一沙/胜地凉/马场乔子/伊藤友树/郭智博/笠原秀幸/冈村麻纯/杉本哲太/田中要次/樋口真嗣/细山田隆导演:岩井俊二语言:日语地区:日本编剧:岩井俊二类型:剧情/惊悚/音乐/犯罪上映时间:2001-10-06 别名:青春电幻物语/豆蔻年华/AllAboutLilyChou-Chou用户标签:岩井俊二,青春,日本,关于莉莉周的一切,日本电影,文艺,苍井优,电影片长:146分钟/157分钟(originalcut)imdb编号:tt0297721莲见雄一(市原隼人饰)与母亲、继父、弟弟生活在一个幽静的小城里。他跟同班同学星野修介(忍成修吾饰)同在剑道部,两人成为好朋友。星野本来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却遭到了同学的嫉妒。当暑假时一群同学自冲绳回来以后,星野变了一个人似的。接着星野开始以欺负同学为乐,而且手段残忍,雄一也不能幸免。雄一性格孤僻,喜欢歌手莉莉周,在自己建立的莉莉周论坛上他认识了一个叫“青猫”的人。雄一与青猫都过着不容易的生活,两人互相鼓励,并约定在莉莉周的演唱会上见面,“青猫”的出现令雄一十分惊讶。第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最佳影片(提名)岩井俊二 第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评委会特别奖岩井俊二 第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最佳音乐小林武史关于莉莉周的一切电影网友评论:一个很微妙的点。久野被剃头之后,虽然选择了袒露伤口,在诸多评论中也是作为“坚强面对”的形象,但是在莲也呕吐的那场戏中,她转过身来不停地咬铅笔头,在结尾的时候,她不停地弹奏钢琴曲。这样的小设计,就像将一枚表皮光滑的苹果微微转动,露出溃烂的一线切面。在师长缺席的青春中,所有人都喊着,快来听听我、快来救救我,结果什么也没有等到,只有痛到不行了,自己学着胡乱包扎伤口、把流出来的内脏塞回破了个大洞的身体里,假装正常地站起来走下去,一边反复对自己说“长大就好了”。我真的看不下去了……镜头晃得要呕吐……真的瞎78呻吟乱七八糟……侮辱了追星狗,生气!真的是sb的台词们。怎么都不能理解的情感逻辑。就当做有人吵我的听了一场演唱会吧靠……我觉得我很强,我还是看完了……撕我演唱会的票我绝对撕了他……男主们帅的挺有特色的,喜欢弹钢琴的女孩子。不晃的画面挺美的。晃的真的劝退。情绪大多是惋惜:何必这样。可我的青春真不这样。当年还没有网购书在书店看到这本书总认为岩井俊二这个名字和青春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记不得是小升初还是初升高了,在巨大台式电脑上看看到男主在泥浆里被羞辱被虐待还有黑暗中的青苹果和上面的匕首青春期除了嫉妒厌恶躁动之外还有那么多令人绝望的东西只觉得看的我头疼当然现在回看自己那个年纪看这种青春疼痛中二片的确和当时中二的伪忧郁形象脱不了干系总是很奇怪,为什么看《挪威的森林》会感动得泪流满面,看《爱与痛的边缘》只有矫情与无病呻吟。为什么看《关于莉莉周的一切》可以感受到那种隐忍的伤痛,看《左耳》只有一群少男少女的花样作死。后来渐渐明白,日本便是一个有着物哀之美文化的国度,而中国更喜欢的是张灯结彩书看了四遍电影看的第三遍才完整看完书里面久野死了津田活下来电影里面恰好相反我更喜欢书的情节可能我认为津田比久野更真实吧我总觉得更真实的事物才能存活下去津田太坚强了保有着少女的喜怒哀乐给莲见打了三个电话那里太可爱了salyu的歌太熟悉了冲绳也是中学的记忆开始和冲绳时候还觉得会是少年的觉醒和重生,越往后越难过,像散发腐臭的夏天,年轻的生命还没成熟就破败了,刺目的红蓝绿黄不是莉莉周的以太,莉莉周不能治愈任何一个人,心中的以太暗淡了所以才无力挣扎。别看我编了那么多我几乎没看懂,强烈不推荐首次看岩井俊二选择岩井俊二的世界真美,前有情书,后有燕尾。岩井俊二的世界真丑,前有梦旅人,今有莉莉周!比起美,则更喜欢丑!“世界的确毁灭了,人性已经灭绝了,如果这是真的,那么人性的末日,就在1999年9月1,新学期的第一天,从那天开始,世界就是灰色的了!”第一次看莉莉周看的是郭敬明监制的纸质版,不得不说高中肤浅的我被里面提到的“以太”影响很大,以至于文理分科也选择了理科。大学再看电影版,彪德西的《月光》响起,像是被击中了一下浑身带着触电感。没错了,这是我喜欢的电影,这是我曾经青春的记忆。我总在夏天看到最难忘的故事。我永远也忘不了那个暑假,我第一次观看《关于莉莉周的一切》,第一次知道岩井俊二。这部电影带给我巨大的撼动是难以忘却的。时隔七年,我依然深刻地记得当时内心有风呼啸而过的激荡与疼痛。终于抽时间看了,怎么说,画面是真的美,音乐也确实很契合。但是镜头晃得真的很晕啊!星野因为家里破产了家庭破裂了就堕落成校园一霸还对好朋友和喜欢的女孩子下手也是没谁了…这心里承受力…还不如久野和津田俩妹子呢。意外的看的挺投入。画面蛮好,音乐也不错,但我不喜欢那个人声。几个主角真的太灵了!市原这个时候真不错,忍成修吾帅的不行,苍井优那个少女感简直太棒了。最后莲见脱离了狂热成为了反抗者,或是加害者。这其实是一个很烂俗的故事,但是由于导演对视听语言和对电影节奏把握的深厚功力让影片的清节显得不再重要,风格化的拍摄贴上了属于他自己的标签,而内容本质上依旧是是日本民族对于生死这一主题的探究。
备注:已完结
类型:剧情
主演:亨利·古德曼 爱德华·希伯特 艾美达·斯丹顿 迪米特利·马丁 凯文·张
导演:李安
语言:英语
年代:未知
简介: 影片改编自真人真事,描述身为同志的小青年艾利·泰伯创办1969年伍德斯托克音乐节的经过,而这一切都是机缘巧合。 1960年代,艾利·泰伯只是格林威治村的一个普通的室内装潢设计师。身为同性恋的他觉得身体里有种要为同性恋人争取权力的冲动。但是他根本没有将这种冲动转化为行动,而是一天天地消耗在他的父母开设在埃尔·摩纳哥的汽车旅馆里。他的父母杰艾克和索尼娅是一对顽固而且守旧的夫妻,在他们的眼里,没有什么比生意更重要的。可是在1969年的夏天,他们的汽车旅馆却出现了资金问题,无奈之下,泰伯只好搬回家里,帮助父母打点生意。 当听说在邻近的沃克尔失去了举行一场摇滚音乐会的许可权之后,艾利·泰伯立马找到了应约会的制作人迈克尔·朗。他向迈克尔·朗自荐,并许诺自己家开设在埃尔·摩纳哥的汽车旅馆有办法提供音乐会所需要的一切物资--这其中包括饮用水、食物、啤酒等等。艾利·泰伯的邻居麦克斯·耶斯格拥有一片600英亩大的奶牛场,这片奶牛场恰巧就开设在公路旁边。在艾利·泰伯的劝说之下,麦克斯·耶斯格同意将奶牛场的场地租出来3天,为了“爱,和平与音乐”的音乐会。种种机缘巧合之下,50万人来到了埃尔·摩纳哥,来到了麦克斯·耶斯格的牧场。 三天的音乐会结束之后,艾利·泰伯发现自己成为了公众人物,而伍德斯托克摇滚音乐节也成为了大众流行文化的转折点制造伍德斯托克音乐节电影网友评论:李安的切入点总是那么特别。我以前总好奇,在67-69年这段嬉皮最疯狂的日子过后,他们究竟都去到了哪里,他们怎么收拾影片最后主角面对的那一大片泥地,他们如何能面对理想之后的生活。但后来我不再想这些了,摇滚乐给人留下的无非是商业,无非是一段段历史,爱与和平只是口号,嬉皮高举着一些旗帜,像牲口一样在草地上做爱,像牲口一样在泥地里打滚。但只要能洗净的都不是罪恶,至少在那一刻,嬉皮们亲身经历了解放,尽管短暂,可那也还是自由。电影中一大群男女在河里裸体洗澡的时候,我看到了他们回到了人类最原初的样子,回到了伊甸园,回到了文明的开始,回到了人性的单纯,在阳光中的湖面,我看到了神性确实不算导演的代表性杰作,音乐节和几十万嬉皮士都是背景,导演还是想讲讲这个家庭的转变,以及男主在过程中的心境变化。一个失败的画家,回家经营落魄的汽车旅店,男主一直一本正经的经营人生,但总归不如意,在承接音乐节的过程中,认识了过度乐观的主办人,女装大佬的保镖,从抽大麻和迷幻药中,感受到了生命的自由,他最终决定离开这个家庭。感觉拍的琐碎而平淡了,当然也是对李安导演期待值太高。一场音乐节的电影,却从不拍摄演唱现场。一个腼腆的犹太家庭的男孩子在这一场“要做爱,不要战争”的青年洪流中洗涤成长,从未经历过那个年代,但是李安却可以拍出那个时代的令人信服的精髓。或许少了些热血和叛逆,但多了些李安自己的理解和特有的温情,一切都是美好的,一切都与外界的战乱,饥荒,经济危机隔离。这种刻意的回避现实而回溯家庭和成长,正能体现李安作为导演的自信和追求。安叔真的好细腻。制造伍德斯托克音乐节中间有很多冲突,当地人与外来者,儿子与父母,嬉皮士与非嬉皮士,阶级之间,反而是不同的性向变得理所当然。即使冲突不断地在发生,却展示得非常平和,就像几十万嬉皮士们絮絮叨叨的和平一样。关于大麻和迷幻药的拍摄真的很精彩,当落在长辈与年轻人身上时,突然生出了一些缓和的枝节。看过一些访谈知道李安想拍这部是因为拍《色戒》太压抑了需要拍点轻松的东西看完片可以感受到李安的确拍得很开心至于为什么没有拍舞台中心的那些人李安也有说到:很多亲历那三天的人说这才是他们记忆中真正的样子毕竟去的人太多太多真正能进入舞台前的毕竟相对较少大部分人还是只能坐在山顶上远远的望下去同样是关于青年文化的题材,我们还是可以从电影的内核中找到关于父子,母子,家庭的因素。可能家庭是我们文化当中最重要的涵养了吧~关于那个年代的嬉皮士,关于和平跟爱,关于音乐节,我想这些因素可以变成家庭沟通的桥梁~每一次看李安导演的电影,总是会被这些容易被忽略的细节,一再的惊醒与提携。总觉得还是剧情片更加适合李安,这种渲染文艺气息的音乐片并没有拍出理想中的风格来,本片想要讲述的内容很多,在那个嬉皮士享乐主义盛行的年代宣传自由和反战无疑是政治正确的,这场音乐会的主旨也正是在此,这其中还夹杂着犹太青年渴望脱离父母个体独立的渴求,只是全片讲下来的气氛显得颇为得怪异~邪典电影系列。之所以把它归在邪典里面,是因为它的内核远比看上去的疯狂与不安分得多,感觉那几年的李安不仅放纵情色,还想释放出一股惊天动地的悖逆之气,可能是之前安分的太久了吧。片子其实亮点不少,但就像一位颇具个性的美女站在四大美人中间,最后也都会黯然失色,沦为庸脂俗粉,当做一个过渡吧一个爱的捆缚和离家出走的东方故事,基本架空了伍德斯托克,也难怪美国媒体的评价跟比利林恩差不多。两片的问题一毛一样,宏大历史宏大背景,沦为一个不痛不痒的外壳。李安拍任何西方故事,都无可救药地成软绵绵的东方故事(从不觉得是所谓贯通中西),反而色戒少年派等东方故事,迸发了出恶魔的味道。艾略特把举家的债务背在身上放弃自己的生活结果发现自私的妈妈本身就有还清债务的能力,不管是出于钱的目的还是想以此让儿子陪在身边其实都束缚了艾略特的自由。伍德斯托克音乐节就像一个人乌托邦,接纳,包容各种各样的人,包容各种生活方式,就像最后老爸对他说“你也该有自己想要的生活”谁都该如此这个夏天白湖镇仿佛经历了一场性高潮,从前戏的鸟语花香到高潮的山呼海啸,以及事后的落寞寂寥。而一个男孩也在音乐节中告别童贞,实现成长的蜕变。上一次去纽约,这一次则要以自由名义征服世界。在分屏的镜头中,人们拥抱热吻无惧冷雨浇漓;在宇宙的中心,伍德斯托克是一股热浪,席卷一代迷惘的少年。大闷片,没什么故事情节,整体氛围就是你我都经历过的那个阳光灿烂却无所事事的夏天。但每个角色都鲜活得像1970年的复古色彩,一大帮来玩票的演员。一部题关音乐节的电影重点竟然不是音乐,但安导真的把60年代末的时代精神捕捉得淋漓尽致,细节入木三分,一个变色龙般的导演,令人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