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注:已完结
类型:剧情
主演:珍妮·麦克蒂尔 尤利娅·延奇 巴巴拉·苏科瓦 尼古拉斯·伍德森 乌尔里
导演:玛格雷特·冯·特洛塔
语言:德语 英语 法语 希
年代:未知
简介:影片讲述的出生在德国的犹太裔哲学家、政治理论家汉娜·阿伦特(HannahArendt1906年10月14日—1975年12月4日)的生平。她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最具原创性的思想家之一。着有《集权主义的起源》、《人的境况》等着作。她于1906年出身于德国汉诺威,在马堡和弗莱堡大学读哲学、神学和古希腊语;后转至海德堡大学雅斯贝尔斯的门下,获哲学博士学位。1933年先是流亡巴黎,1941年到了美国,1951年成为美国公民。流亡之前,阿伦特以一个犹太人的身份协助犹太组织工作,为此曾被纳粹政府关押过。她在整个的政治哲学生涯中始终不能忘怀专制的邪恶问题。60年代汉娜·阿伦特为《纽约客》报道了对于纳粹分子阿道夫·艾克曼(AdolfEichmann)的审判,这件事让她对极权专制邪恶的看法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她在《艾克曼在耶路撒冷:关于平庸的邪恶的报道》(由原先为《纽约客》所写的五篇报道修改而成)一书中提出了着名的“邪恶常态化”一说。她的结论是:历史上最大的邪恶,例如犹太人大屠杀,并不是由一批狂热分子,或是精神病患者所执行的,反而就是一批平常人。因为接受了自己国家的前设(或意识形态),所以认为自己所作所为都是正当的 汉娜阿伦特电影网友评论:德国人特有的理性、思辨,平静之下暗涌的激流。思考的无能,为许多普通人制造出一种可能性犯下规模庞大的罪恶行为。思考所需要的、所表现出来的不是知识,而是分辨是非的能力,判断美丑的能力。然而令人悲催的是,正是因为思考的缺位,在我们的国家,在为数不多的危机时刻,并未能阻止大灾难的发生。人類所有的邪惡都是通過人類的盲目疏忽或軟弱屈服於誘惑去行惡,崩潰就是由社會群體的屈從構成的,薩特稱為“畜群”,也需要努力去行善,抵抗者説:我寧肯遭受不義也不行不義。意志就是實踐理性,思索是我自己與我自己的無聲對話,不僅要認識,而且要按照認識而行動。行動,行動,這就是人的使命。阿伦特的观点思想尤其是思考问题的方式,直到今天依然是前卫且极具现实意义的,没有一点背景知识看起来是会有些枯燥,最好还是读一下《艾希曼在耶路撒冷》。开头两场看似毫无意义的戏其实相当有趣,一是艾希曼在阿根廷被抓的方式,另一个是汉娜和友人讨论男人,其实都在影射她的观点。看《纳粹德国的兴亡》时惊叹于一个很平常的普通人哪来的力量创造一个种族主义的帝国看了这部电影才发现很多纳粹分子并不是真的对犹太人有多大的仇恨但在那个环境下确实失去了思考的能力理性与非理性共存就像一群“乌合之众”这不仅仅是对犹太民族的犯罪而是人的恶在对全人类犯罪电影很平庸,截取的主要矛盾点相对于汉娜思考的问题还很局限。汉娜的故事无疑是最最精彩的。哲学家圈子里独立思考自由发声与评论都似是口头的泡影(虽然确实面对的是一个很复杂的命题)批判性思考,牢记于心。“邪恶不可能同时既陈腐又激进,只有极端才会构成邪恶”传记就是比较平淡的那种,不过这个电影展示了很多知识分子的生活。知识女性真的太迷人了,他们在聚会吵架也很好玩,知识分子骂人也很可怕了。最后争议那里处理得还是不错的,局外人,局内人,中间人,很清楚了。就算已经是这个年代,敢说希特勒是平庸之恶?电影没有太多海德格尔的出现,只着力于最后一段演讲的观点,还是有一点点偏颇吧。不过无论是否是关爱上已婚哲学家,倒是记住了一句,试图理解不等于原谅。给四星,因为知道将来还要看一遍…每次她回忆海德格尔的画面,我连呼吸都轻声轻气,好似他就站在我面前…社会教人们丰衣足食,也有心理医生来修补精神退化。却无法容忍哲学也参与人生。“邪恶不可能是既平凡又深刻的。邪恶是极端的,不可能是彻底的。只有善是既深刻又彻底的。”演讲反复看了几遍,一字一句仔细斟酌,都是心里话。电影拍得不怎样,演员选得也不好。电影很一搬,但是内容传达的思想很重要。很多非主流的思想反而能将个人思想带到一个更好的高度,于是以后你的视角,你的思想又多了一重角度和深度。这就是这部电影带给我的启示!恶的根源是丧失了思考能力的人,所以就算是牺牲compassion也要保卫住自己独立的大脑。(妈呀我看这片感觉到的热血感应该就是人们看体育题材励志片的感觉吧!)我已忘记了思考,逐步变得庸常而无趣。庸恶无处不在,如何选择和没有选择都是选择。在逐渐变得越来越没有意义的日子里,如何去理解其他,是一件重要的事情。
备注:已完结
类型:剧情
主演:杰瑞米·艾恩斯 尊龙 巴巴拉·苏科瓦 伊恩·理查森 AnnabelLe
导演:大卫·柯南伯格
语言:英语
年代:未知
简介:1964年,法国驻华大使馆会计高仁尼(杰瑞米·艾恩斯)在观看歌剧时,被舞台上的蝴蝶夫人迷住了。戏毕,他主动向蝴蝶夫人的扮演者、京剧演员宋丽玲示好。一次次的接触,使两颗孤独的心相爱了。然而好景不长,文化大革命爆发,宋丽玲音信全无。1968年,宋丽玲来到法国,与高仁尼重聚。多年后,当高仁尼因间谍身份被指控时,站在证人席上的,是西装革履的宋丽玲。指男为女的高仁尼成为了全法国的笑柄。这两个男人将如何面对对方,如何面对他们的爱情蝴蝶君电影网友评论:1“他毁了我的一切,我的工作,我的家人甚至我的生活,可是我觉得至少被骗总比骗别人来得要好一些,我宁愿一直相信这是一场梦”法国人布尔西科2时佩璞《苗青娘》“骤然间禁不住泪湿襟袖,悲切切想起了国恨家仇,叹此身逢乱世我嫁夫非偶,母子们咫尺天涯难诉从头。我好比在荆棘里挣扎行走,我好比巨浪中失舵的扁舟,到如今断肠事不堪回首,对孤灯闻夜漏痛彻心头!”3观影触发点Whenawomancallsamanher"friend",she'scallinghimaeunuchorahomosexual.——黄哲伦《蝴蝶君》4大卫·柯南伯格,杰瑞米·艾恩斯演绎爱情剧里阴郁失意伤心人,《洛丽塔》,被安利了意大利贝纳尔多·贝托鲁奇导演尊龙陈冲演绎的《末代皇帝》傅仪,5霸王别姬张国荣原来,最后的最后,他变成了蝴蝶夫人,而“她”才是蝴蝶君。willyoubemybutterfly?我相信rene是真的爱“她”,即使在知道被背叛欺骗后,他仍然爱她。而“她”对他的爱,也藏不住,只是身份所限没办法让ta做到一边爱他,一边逃离,ta只好欺骗着做着傀儡才能留在他的身边。音乐稍微有点点不协调,但是还算是符合悲伤的基调。尊龙的女装真是风华绝代,即使有时棱角过于分明,然而他的一颦一笑、眼波流转,怎么能不让人沉醉?其声色和步态也的确配得上宋丽玲房间里的对联“声声娇”,“步步慢”。长发的姿态,我见犹怜。rene的扮演者也是绝色,虽老却气质犹在,骨相好,演技尽在眼神中。1、故事传奇离奇的惊掉人的下巴。周末学习小组里分享了一个微信公号介绍蝴蝶君的故事原型看起来真的是匪夷所思,所以就找朋友要来了资源。2、最关键的还是因为尊龙看他演的末代皇帝,被他圈粉。女装妩媚,男装英俊。尊龙无父无母是个孤儿,幼时曾经学过京剧。3、电影的呈现,虽然没有故事本身的离奇惊异,但是电影的基调有男主角永远伤感愁苦的脸和尊龙的低沉妩媚声音决定是一个非常忧伤的故事。4、结尾的时候尊龙脱下自己的衣服的大段独白和男主角仁尼在狱中的一大段独白,表明这并不是一个笑话,而是一段纠缠不清的感情。5、歌剧蝴蝶夫人和那只蜻蜓都在预示这个故事的结局和发展。宋丽玲只是一个载体,高仁尼爱的不过是他的东方幻想罢了。但一个人能如此沉沦于自己的幻想中,结局倒也让人陷入一种久久难以出声的悲哀情绪。我能理解每个拍中国题材电影的外国导演眼中自有一套他们所认为的“中国”,我也能从尊龙气质上感受到柯南伯格(可能)想要的那种东方女性的庄重典雅,可尊龙在外貌上真不足以让人混淆性别……所以,真的,很出戏,em。特别是,他穿蓝色工装上衣的时候,em。宋丽伶大清早给Rene打电话,打过去却劈头直问,现在很早么?几点了?Rene说五点半。他便回答,但是天已经亮了啊。他说,“IwaiteduntilIsawthesun.ThatwasasmuchdisciplineasIcouldmanageforonenight.Doyouforgiveme?”引君入情瓮的话,精妙至此。最后西方醒悟原来东方并不是一个逆来顺受、热衷被征服的弱女子那形象不过是他们所想看到的罢了故事里西方因这种自傲受到反扑然而……这个电影是西方人拍的可见他们也早就从帝国主义的傲慢中醒来了最后他扮上他的妆去演那个蝴蝶夫人可否算是一种真的接纳和臣服第一次不带着自己的眼光去矫拗那只蝴蝶而是看到了他的美多年过去他们终于进行了第一次相互〔对话〕*很好,但是我有一个疑问,既然蝴蝶和雷恩没有做爱,他们哪来的孩子,要是他们做爱了,为什么他没有发现蝴蝶是个男人?*雷恩爱上了蝴蝶制造的幻境但其实蝴蝶自己也深陷其中,神秘的东方给了雷恩无限遐想,间谍行为也让蝴蝶重新审视这个白人男人,时势让他们相遇*五月风暴复制红卫兵经验,总感觉一群举大字报拿小红书毛泽东语录很别扭…原来他才是那个Mrs.butterfly,爱上了一个异国的男人,尽管那个男人不值得哪怕一撇,他也依旧愿意为他献上他的爱,他的生命。情感其实很突兀,而且我也没能从尊龙的表演里看出一丝一毫的情意,但是最后雷尼的死确实非常有感染力,那个butterfly的反转也确实是意料之外,所以为了上面那段话,加上一颗星。布尔西科割喉自杀时,突然很心疼他,他真心爱了半生的人竟然是个男人,靠近他只是为了获得情报,给他生的小孩是花钱买来的。他对李丽玲的尊重,痴情都让人为之动容,最后他的绝望与痛苦我想我们都体会不了。而李丽玲,他也为革命牺牲着自我,以感情为代价。他们都是那个年代的牺牲者。看完后,难受。“丽楼台榭轻歌声声慢,玲琅珮环旋舞步步娇。”大概是当世迷恋你的人相赠的藏头诗吧。看完在想,若尊龙没有隐退,Leslie没有离去,定是电影界两块绝世璧玉啊。可那些绝美的人啊,却总要留与世人遗憾,让你我魂梦追随;那些绝美的故事,也总是要附着些悲情,才会被不断提起、默念、反复摩挲。从一个猎奇爱情故事变成电影,两人的感情更深情和忠贞,尊龙太惊艳,故事脱离中国实际,以一个西方人视角窥探中国有些病态,对东方文化也有些曲解。真实故事是外交官对蝴蝶夫人暴露后厌恶至极,拒绝在任何人面前提他,外交官在美国养老院死后,房间里放满了蝴蝶夫人的照片。真实事件改变。题材很容易让人想起巴尔特对于的文本解读,如同影片结局那样,自我的迷失会翻转成为一个扭曲却相似的异体。两者关系如同镜像,无需再辩驳爱与不爱,无关性别。囚车中的对手戏堪称演技炸裂,情爱更胜于批判,也许如其所说,这幻想成了他的生命。
备注:已完结
类型:美剧
主演:古特·拉姆普雷切特 汉娜·许古拉 高夫莱德·约翰 巴巴拉·苏科瓦 卡琳
导演:赖纳·维尔纳·法斯宾德
语言:德语
年代:未知
简介:该电视剧改编自德国作家阿尔弗雷德•德布林的同名小说,故事发生在1920年代末的德国柏林。因杀死与自己同居的妓女艾达,强壮、暴力、酗酒的弗朗兹•毕伯科夫(GünterLam recht)被判入狱四年,刑满释放后,他立誓要做一个正直的好人,可是因为不知从何做起,他终日在亚历山大广场附近游荡。不久,他拥有了出狱后的第一个女人,并为了她开始尝试各种体力活,但很快便被生活愚弄,这令性格里有一面相当单纯的他非常受打击,离开了原来的生活圈子。和形形色色的人打过交道后,弗朗兹重回原来的生活环境,并在常去的小酒馆结识伦霍尔德(PeterKollek)。伦霍尔德虽然说话结结巴巴,弗朗兹仍觉得他魅力非凡,开始对他盲目信任和依赖,甚至与他制定秘密的游戏协议,答应接手他玩腻的女人。游戏进行当中,弗朗兹展现出多情的一面,为了一个女人单方将协议撕毁,令伦霍尔德对他记恨在心,不久,伦霍尔德利用他对自己的信任,将他拉入小偷集团,害他失去一条胳膊。但截肢后,弗朗兹并没有报复的欲望。弗朗兹的保护人兼旧女友爱娃(HannaSchygulla)介绍单纯、美丽的女孩米兹(KarinBaal)与他认识,弗朗兹与之相爱并走出绝望,不过因为失去劳动能力,他只能靠米兹卖身养活。伦霍尔德无法忍受弗朗兹的幸福生活,生出无动机的邪念,再次利用弗朗兹对他“无动机的纯粹的爱(法斯宾德语)”,将弗朗兹又一次拉入小偷集团,并开始想方设法勾引米兹,试图将弗朗兹的生活彻底推上绝路
备注:已完结
类型:剧情
主演:莎拉·米歇尔·盖拉 乔纳森·塔克 埃丽卡·克里斯滕森 丽纳·欧文 维克
导演:艾米丽·杨
语言:英语
年代:未知
简介:薇罗妮卡(莎拉·米歇尔·盖拉 Sarah Michelle Gellar 饰)是一名28岁的女青年。在旁人的眼中,她无疑是一名“成功人士”——有一张漂亮的面孔,一份稳定的工作和一处舒适的住所,这些许多人终其一生都无法得到的东西对于薇罗尼卡来说仿佛是与生俱来。可是,只有薇罗尼卡自己知道,她内心中的那个黑洞是再多的金钱和物质都无法填补的,在这个孤独而又冷漠的世界里,茕茕独立的她要忍受多少的痛苦才能安然的度过枯燥而又乏味的每一天。终于,忍无可忍的薇罗尼卡做出了决定,她决定去死。 似乎就连死神也对薇罗尼卡格外宽容似的,在鬼门关走了一遭的她终究还是被先进的医疗技术给救了回来,可是医生告诉薇罗尼卡,由于药物的缘故,她的心脏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可能时日无多,而正是这离死亡越来越近的生活让薇罗尼卡对生命有了新的领悟
备注:已完结
类型:剧情
主演:珍妮·麦克蒂尔 尤利娅·延奇 巴巴拉·苏科瓦 尼古拉斯·伍德森 乌尔里
导演:玛格雷特·冯·特洛塔
语言:德语 英语 法语 希
年代:未知
简介:1960年,以色列宣布抓捕到前纳粹德国高官、素有“死刑执行者”之称的阿道夫·艾希曼,并于1961年在耶路撒冷进行审判。已在美国居住多年的著名犹太女哲学家汉娜·阿伦特(巴巴拉·苏科瓦BarbaraSukowa饰)受《纽约人》邀请为此次审判撰稿。当汉娜·阿伦特前往耶路撒冷观看审判后,却在艾希曼的阐述、民意和自己的哲学思考之间发现了分歧。当阿伦特将艾希曼当年的行为提高到哲学的高度,她的文章不出所料地引发了社会上的恶评和抨击,一些汉娜·阿伦特的老友甚至和她绝交反目。这个当年海德格尔门下最得意的女学生在急风骤雨中想全身而退,却发现一切都已经不像自己预计的那样简单汉娜·阿伦特电影网友评论:做出邪恶的事的那个人并不一定是真正的恶魔,而是Ta缺乏思考能力。摈弃了人类所特有的这一能力后,Ta做所有的事都会不经思考,Ta会做出恶魔一样的行为,而Ta却不自知。这就是平庸之恶。平庸之恶,unabletothink,是最大的恶。因为Ta不知道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所以这样的后果无法设想。人之为人,就是人拥有思考的能力和责任。否则只是动物吧。另外,电影中汉娜表现出的独立思考,不惧强权的坚定也让我敬佩。电影中特写了她在森林中行走思考的侧脸,眼神深邃。思考本身就是孤独的,也是艰难的。一不小心,不去思考你的周边事物,不去思考它们如何形成,如何变化,人就会陷入无意识的平庸。形之为人,但终于还是失去了人的特性。下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去思考。思考本身永无止境,这也是它的迷人之处。自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以来,思考就是自我和沉默自我的对话。邪恶的产生?于平庸,于nobody,于思考的放弃。这样邪恶放之当下,或许每天都有发生。那么善是什么?思考能带来善吗?一本书的书写,知识分子间的交锋,思想生命力的形成需要太多积淀。当下对着书店无差别的铅印字,对思想背后的“故事”思考的太少太少。挖掘这其中的空间也算思考的继续吧。一个时代的罪恶,公众的愤怒,借用冠冕堂皇的司法手段,使一个人站出来承担,这个“人”实则象征着公众崇高神圣的道德律令的力量,然而却不配成为“人”。《朗读者》,二战担了三百人性命的汉娜面临庭审,和艾希曼的境遇如出一辙。最早的案例,来自苏格拉底吧;现代。。。又想到《局外人》,不太恰当,然而多数即为正义的观念一直都在。非常好的传记片,汉娜阿伦特撇开了种种感性桎梏而去独立思考以求真理,许多时候会被贴上冷血自负的标签,但如果为学之人不是如此,又怎能看的更多呢。被集体主义强行同化出的没有思考的人们,有如扎米亚京在《我们》当中的那种样子,而艾希曼也有着类似的境遇。人类之所以能够进步,正是因为作为每一个个体,可以抱持不同的观点不同的认知,才会在交锋中不断精进达成共识,而非是要统一学习某种东西统一贯彻某种理论。最后的那部分演讲不禁联想到JFK里面Garrison的法庭陈词以及TheMcMartinTrial里面DannyDavis的法庭陈词一般有力,雷霆万钧。每当你发现自己和大多数人站在一边,你就该停下来反思一下。——马克吐温德式的思辨,化为影音后,依然扑面;平庸之恶,是放弃思考,把选择权让渡,变成非人之人的极端之丑之假;Westerntraditionmistakenlyassumesthatthegreatestevilsofmankindarisefromselfishness.Butwenowknowthatthetruestevil,theradicalevil,hasnothingtodowithselfishnessoranysuchunderstandable,sinfulmotives.一部值得省思的电影。虽然闷了点,但就思想性而言,实在值得一看。为什么他们不理解汉娜·阿伦特呢?这个世界上最极端的恶,其实是无名之辈(nobodies)所犯的。那些没有动力,没经过思考,没有凶狠性格或者邪恶念头的人所做之恶。这些人拒绝让自己成为有个性的人类,称为“平庸之恶”。邪恶无法同时让平庸与激进同时存在。Evilisonlyextreme.It''sneverradical.Onlygoodcanbeprofoundandradical.ps:看了英文才知道字幕翻译有问题……7/10。开场不久镜头从掉在地板上发光的手电筒,转换到手中打火机点燃的香烟,之后无论阿伦特翻阅资料还是独自一人思考的室内场景,都在昏暗的环境中用微弱的光亮突出阿伦特的主体形像:在一条充满诋毁的黑暗道中摸索真理;结尾把政治和人道主义上升到哲学高度的学院讲座,一扫之前节奏的枯燥和人物关系的平淡火花,侧面射进来的高光打在她脸上,仿佛一个超越民族情感的真理形象,解释审判体系中理解不代表宽恕是需要具备责骂、人身威胁的勇气,可惜整体情节和主题缺乏重点描写,有简单化倾向。2012年的德国片,女导演曾经是施隆多夫的前妻,和我同年42年出生,拍此片时已经70岁了。片子拍得老辣、简洁。最重要的是此片让我认识了这位写过《极X主义的起源》一书而闻名的德国女哲学家汉娜阿伦特,知道了她六十年前那场因“为纳粹辩护”引发的轩然大波,和她不放弃、不妥协,坚持独立精神、自由思想的”平庸的恶”之哲学论断,值得补看!看完之后,对拒绝思考会感到羞愧。人性之恶到底是什么?邪恶是什么?是汉娜不断探索的主题,她的一生太孤独了,因为她太会思考了。完全看懂这部电影需要很多背景知识,但不妨碍会思考的人的观影体验。关于海德格尔的部分刷新了我的认识。女主角演得很好,无论是德式口音,还是那双充满智慧的眼睛,让汉娜这位女哲学家活了。在整个教育理念、教育系统尚不具备教人成为真正的“人”的条件下,要求大多人自己掌握“思考”的能力,或说要求人自觉成为“人”,是很难的。从这一点看,阿伦特忽略了她自己思维能力的起点并不具有代表性这一事实。但这只是瑕不掩瑜的一个小问题,毫不影响她不随俗见、独立思考所放射出的耀眼的人性光芒。德国人特有的理性、思辨,平静之下暗涌的激流。思考的无能,为许多普通人制造出一种可能性犯下规模庞大的罪恶行为。思考所需要的、所表现出来的不是知识,而是分辨是非的能力,判断美丑的能力。然而令人悲催的是,正是因为思考的缺位,在我们的国家,在为数不多的危机时刻,并未能阻止大灾难的发生。人類所有的邪惡都是通過人類的盲目疏忽或軟弱屈服於誘惑去行惡,崩潰就是由社會群體的屈從構成的,薩特稱為“畜群”,也需要努力去行善,抵抗者説:我寧肯遭受不義也不行不義。意志就是實踐理性,思索是我自己與我自己的無聲對話,不僅要認識,而且要按照認識而行動。行動,行動,這就是人的使命。在人人都基于一个既定假设而做出判断时,我们是否有能力客观、中立、公正,不受限于该假设的思考和判断。在很多人被某些国家机器影响、收买、绑架,发着同一种声音时,我们是否可以清醒理智,维护人性的尊严与优雅。如果前者我们做不到,则为平庸。如果后者我们做不到,则为平庸之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