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注:已完结
类型:剧情
主演:让娜·莫罗 AymericDemarigny ChristianeRo
导演:JoséeDayan
语言:法语
年代:未知
简介:主演:让娜·莫罗/AymericDemarigny/ChristianeRorat导演:JoséeDayan语言:法语地区:法国编剧:GillesTaurand/JoséeDayan/YannAndréa类型:剧情上映时间:2001-01-16 别名:爱人最终章用户标签:法国,杜拉斯,传记,法国电影,让娜·莫罗,Jeanne_Moreau,JeanneMoreau,这份爱片长:100分钟imdb编号:tt0277622仍在求學時期的甄有日突然愛上了一個名字;瑪格麗特.杜克絲。他瘋狂閱讀她的小說,還每天給她寫幾封信。這故事是有關戀愛火花由作品中誕生。當他們首次在特魯維爾會面時已是一見如故。那種似曾相識的感覺明顯得使人吃驚;突然間,他們年齡間的分歧、甄的過去、他本想結束生命的想法全都變得不重要。她想象不到會有人對自己如此愛慕。這感覺美得教人受不了。因為他們都知道在一起的光陰有限,他們的故事之中心是死亡,每一刻每一秒他們都在改寫愛的意義。濃情細語變成書本,世界暢銷的小說。在等不幸一刻降臨時,他們繼續歡笑、哭泣、相愛和吃喝……每個人都可以在《這份愛》中的笑和淚中找到自己的影子,然而,本片仍然予人與別不同的感受。 真正促使這故事被改編成電影的是珍摩露。事實上,瑪格麗特.杜克絲和珍摩露之間的確有很多關連──這位作家於一九七二年導演的《午後韶光》就是由珍摩露主演。她們一起在《印度之歌》(1975)中高歌。珍摩露為尚積克.雅諾導演的《情人》作旁白,並有份演出彼得.布祿的影片《ModeratoCantabile》,這兩部電影均改編自瑪格麗特.杜克絲的著作。然而,珍摩露卻強調並不是因為她與這位作家的私人關係而啟發她集中注意杜克絲的文學作品。
备注:已完结
类型:剧情
主演:PerChristianEllefsen GreteNordrå
导演:EvaIsaksen
语言:挪威语
年代:未知
简介:主演:PerChristianEllefsen/GreteNordr导演:EvaIsaksen语言:挪威语地区:挪威编剧:伊万·安约森/AxelHellstenius类型:剧情/喜剧上映时间:2003-10-10 别名:Mother'sElling用户标签:挪威,欧洲,亲情,喜剧,剧情,2003,挪威電影,挪威电影片长:78分钟imdb编号:tt0368045艾林是个40多岁的中年男人,他和母亲生活在一起。由于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对母亲又过于依赖,艾林的发育有些不正常。他每天只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除了母亲他很少和外界接触,性格孤僻怪异而且非常固执,经常口不择言让母亲伤心,但母亲对他的爱丝毫没有减少。 母亲得了心绞痛,她知道自己随时都有可能离开这个世界。但如果她离开了艾林,艾林以后的生活要如何继续呢?为了让艾林学会和别人交流,学会结交朋友,也为了可以享受和儿子在一起的短暂时光,母亲买来了飞往西班牙的机票,决定带着艾林一起去旅行。 这是几十年来艾林第一次离开家旅行,尽管他内心很兴奋,但他并不会表达自己的情感,而是对机场的工作人员和导游小姐出言不逊,让人们感觉他是个刻薄的家伙。尤其是对于旅行团中的一个老兵,艾林尤为厌恶。他讨厌老兵总是向母亲献殷勤,于是跟在母亲身边不离半步,只要老兵要去的地方他都拒绝母亲同行,这使母亲非常伤心。但老兵好像并不生艾林的气,而是一如既往的希望可以和艾林母亲增加接触的机会。 一次偶然老兵找到艾林,和他谈到了每个人都需要朋友,并向艾林表达了他对他母亲的尊重。艾林突然明白了什么,第二天便不再阻止母亲和老兵一同游览。在晚上的宴会上,艾林第一次看到母亲和老兵跳着欢快的舞蹈,他从母亲孩子般灿烂的笑容里仿佛看到了母亲这几十年来养育他的艰辛。就在艾林独自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人们跑来告诉他母亲过于激动心绞痛发作,离开了这个世界。 母亲走了,但艾林并没有不知所措,他明白母亲安排这次旅行的良苦用心。艾林勇敢的走出自己的世界,他并不害怕也不孤独,因为母亲跳舞时的笑容将陪伴艾林走过以后的漫漫人生路。
备注:已完结
类型:剧情
主演:PerChristianEllefsen SvenNordin Mar
导演:彼特·纳斯
语言:挪威语
年代:未知
简介:主演:PerChristianEllefsen/SvenNordin/MarianSaastadOttesen/MaritPiaJacobsen/PerChristense导演:彼特·纳斯语言:挪威语地区:挪威编剧:类型:剧情/喜剧上映时间:2005-09-23 别名:用户标签:2005,D彼得·涅斯,M挪威片长:Norway:90分钟imdb编号:tt0472767自从Elling和他在Brøynes康复院的室友KjellBjarne一同搬进城里,已经3年过去了。Elling现在在公寓里独自生活。KjellBjarne已经搬到楼上一层,和Reidun及她的小女儿Mojo在一起。Elling感觉自己就象是一个外人,并越来越孤立自我。他观察人们,对其他人如何都适应的如此之好感到惊奇和纳闷。最终,KjellBjarne照管这一切。Elling虽然反对,但仍然相当高兴,因为他已经洗心革面,成了整洁,精神饱满和穿着得体的新人。不过在内心深处,他也知道自己所缺失的,并在一天晚上最终发现了他认为能够填补生命中空缺的女人,并愿意做任何事情去赢得她的信任和征服她的爱情。但是当他被邀请与女友回屋共进晚餐时,一些针对Elling的异议出现了,故事并不象他想象的方式结束。
备注:已完结
类型:剧情
主演:莎拉·弗里斯蒂 尼古拉斯·迪佛休尔 DidierSandre Chri
导演:布鲁诺·奇哲
语言:法语
年代:未知
简介:主演:莎拉·弗里斯蒂/尼古拉斯·迪佛休尔/DidierSandre/ChristianeMillet/Anne-MariePhilip导演:布鲁诺·奇哲语言:法语地区:法国编剧:布鲁诺·奇哲/LolitaPille类型:剧情上映时间:2006-03-01别名:用户标签:法国,青春,爱情,法国电影,Hell,Nicolas_Duvauchelle,电影,法國片长:imdb编号:tt0457936希尔(莎拉·弗里斯蒂SaraForestier饰)出生于法国巴黎一个十分富裕的家庭,从小就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整日混迹于上流社会的各类派对宴会之中。尽管不必为生计发愁,但希尔且并不觉得幸福,在她的内心深处,有一个巨大的黑洞,再多的金钱和美酒都无法将其填满。  某日,希尔遇见了名为安德鲁(尼古拉·杜沃歇尔NicolasDuvauchelle饰)的男子,这个生活得比希尔还要颓废和糜烂的纨绔子弟在圈内早已经恶名昭著,可即便如此,希尔还是不可救药的爱上了他。两人在一起度过的时光充满了快乐,然而,这种建立在空虚之上的快乐是何其短暂,很快,矛盾,争吵接踵而至,他们的关系濒临破裂的边缘。《希露电影网友评论》其实昨晚的初衷是看集唐顿就洗洗睡了,看到播放器首页推荐(我平时不看推荐的)鬼使神差的点了进去。可能是心情使然,抱头痛哭。看了一半实在丧到不行,就去了我在这里最喜欢的湖边。抽烟,头晕,迷糊,脚底踩云。也算是很舒服了,又难过又舒服。偶遇两个小哥背着吉他,一起唱赵雷李逼李晋算是很开心了大学时看过的一部电影,周末,独自在宿舍的时候。误打误撞邂逅的一部,现在只记得最后那个场景,还有“希露”,和我的泪流满面。跟好多人推荐,他们都说,网上再也搜不到了,渐渐淡忘,今天它又出现了。不想再看一遍,现在大概已经不喜欢这种表达了,所以仅保留当初那种很喜欢的感觉吧。五星,给初见。"在这里是因为他,而不是要感谢他",无奈地生活在虚伪的所谓上流社会,如何反叛?因为年轻所以还有一颗容易被触动的良心,但却又脱离不了对物质的依赖,因此以放纵对麻木纵作为赎救。可是一定要以生命的代价作为筹码吗?Duvauchelle的不羁在这里显得那么无助和软弱。最喜欢D在海中一幕。青春是用来挥霍的,不失去就永远不会懂得珍惜。故事发生在女人们心驰神往的法国,讲述花都巴黎上流社会的纸醉金迷,富家子女混沌糜烂的生活。一对“名声不太好”的年轻人,凭着彼此的好奇和放浪结合在一起,竟然意外的走进彼此的灵魂,同样的孤独让他们互相取暖,同样激烈的感情却让他失去了生命。青春是用来挥霍的,不失去就永远不会懂得珍惜,巴黎女人纸醉金迷,富家子女混沌糜烂的生活。一对“名声不太好”的年轻人,凭着彼此的好奇和放浪结合在一起,竟然意外的走进彼此的灵魂,同样的孤独让他们互相取暖,同样激烈的感情却让他失去了生命。这片没大家说的那么好看,只不过是失控的青少年堕落的故事。感觉拍这样的电影想表达的东西比较乏味,因为和他们一样堕落的人不会因为看了这个电影就醒悟吧,不懦弱的人即使不看这样的电影也一样生活。有钱的家庭怎么反倒造就了这样的青年呢?你想反抗你的世界,却发现你无法反抗。因为你已经寄生其中了,这就是生活的残酷。你们像荒野里需要取暖的小兽那样做爱,深爱彼此。你们却又好像谁都在怀疑着爱情的真诚,谁都已经过早地认识到爱情不过是一些游戏而已。这也是生活的残酷。英文名hell,空虚充斥着整部片子,每个拥抱,都让我感觉就想这么沉陷下去不要醒来,一步天堂,一步地狱,或许这部片子的某种残忍还不及“爱的太辛苦”。两双孤独迷茫寻觅的眼睛,如此痛心,不过还好,还有那个拥抱2010.09.24@Home很烂俗的情节但是拍得很有味道女孩眼神的倔强不羁男孩满眼的疼爱Hell这样的名字到法国人嘴里就是艾尔多讽刺Thisloveaffairbyrufuswainwright堪称作精的男女主,说的是简单的爱情故事,不过法国人拍这种题材再作也觉得还好,主角莫名的倔强与脾气看上去也不令人反感,还有一丝浪漫,几首配乐贴合剧情,男女主颜值也很不错,结局扣一星。整部电影都是暗淡的灰色调,最后一幕只有DIOR的墨镜。欧美年轻人的糜烂生活奢华自我主义,毒品,一夜情,烟酒,飙车,疯狂.......总而言之都是因为生活很痛苦.......ʕ•̫͡•ʕ*̫͡*ʕ•͓͡•ʔ-̫͡-ʕ•̫͡•ʔ*̫͡*ʔ-̫͡-ʔ,强行安利Dior,土豪口牙。要我说这姑娘纯属生活条件太好,钱烧的,闲的。
备注:已完结
类型:战争
主演:JamesNachtwey ChristianeAmanpour Ha
导演:克里斯蒂安·弗雷
语言:英语 德语
年代:未知
简介:本部震撼人心的人物传记纪录片《战地摄影师》,忠实地记录下了国际著名战地摄影师詹姆斯·纳切威冒着生命的危险,深入世界各地炮火前沿,用一张张视角独特、构图精美的珍贵影像讲述,一次次战火纷飞中触目惊心的痛苦与伤痛。瑞士著名电视制片人C·弗雷,从1999年6月到2001年6月,一路跟踪采访纳切威的足迹。弗雷将一架特制的超小型摄像机挂在纳切威的照相机上,不仅使观众可以看到这位著名摄影师如何观察、如何拍摄,甚至可以使我们听到他的每一次呼吸和每一次按下的快门声,现场感极强。 这位当今最著名的战地摄影师詹姆斯·纳切威,被誉为“最勇敢、最重要的战争摄影师”之一。自20世纪70年代初,他开始从事战地摄影工作。他的足迹几乎覆盖世界的每个角落,从阿富汗、波斯尼亚、卢旺达、萨尔瓦多,到北爱尔兰、库尔德斯坦、索马里、南非……本片荣获2002年第74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纪录长片提战地摄影师电影网友评论:战地摄影师存在的一个很大理由,在片尾说清楚了,不是谁都可以亲临历史的现场,所以我们大概需要一个客观的讲述者,而这个讲述者应该就是战地摄影师了~二战之后大规模的战争没有了,但局部的战争根本没有断过,波斯尼亚、科索沃、南非、印尼、巴勒斯坦、刚果、阿富汗、伊拉克、叙利亚~原因无非就是代理人战争,冲突的根源就是利益,表现形式通常是种族和宗教的不融合~人类真的可以对同类做出难以置信的暴行,所以,人类补全计划神马时候能完成呢?还是大家一起变橙汁吧爱上这个寡言不停按快门的男人他说这个职业只要用心捕捉所以少言不知道拍下那些照片时他的内心又经历了多少次触动。关于道德性摄影师是不是将他人的痛苦作为谋生手段是不是拿着相机的吸血鬼?Photographyistoshowthehardshippeopleareenduringandtoevokesenseofhumanity.太伟大了!感谢战地摄影师!感谢你们让我们看到了平常看不到的世界。真实的世界,是那样触目惊心。James看起来温文尔雅,挺拔的身板,看起来就是一个很有修养的人,但也散发出一股忧郁、悲伤的气质。大概是看过了太多、太多苦难。我是多么幸运,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国家♡感谢????????????“如果你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但是,如果你离得足够近,你随时都有可能与你的拍摄对象一样,死于非命。詹姆斯·纳切威,一个30年来如此之近地拍摄战乱的摄影师,却还活着,这也许是奇迹,因为上帝需要他的眼睛与镜头。那些照片,看多了真的会做噩梦的,人类的自作孽已经超出上帝的想象【摄影师总是会走到人生体验的边缘,给人们展示出那一刻正在发生的事情。有时候,他们还会置自己的生命于不顾,因为他们认为你们会给出一个公正的评价。他们相信你们的本能判断,相信你们的大度,相信你们关于对与错的判断,相信你们有一颗与他人同呼吸的心,相信你们不会接受某些不可接受的事实。】片子开头略显无聊无味,后面渐入佳境。看不出什么导演的技巧,贵在真实。真心喜欢这位摄影师,见证了那么多苦难却不愤世嫉俗,仍相信人心向善,放弃了本可以优越舒适的生活,忍受着身心创伤践行着自己的职业梦想,相信通过一己之力,终可以带来些许改变!另惊奇地发现原来胶片照片也是可以PS的如果你拍的不够好,是因为你离的不够近。影片开头这句话是对战地摄影师的真实写照。看完这个纪录片感触很深,战地摄影师拍过很多震撼人心的照片,听过很多故事,但当离开时,能说的也只有再见两个字。他们无力改变什么。纳切威说这是个遭人谴责的职业,他们看着悲剧发生,记录悲剧,被人着冷血。战地摄影师大概是世界上最危险,痛苦,不被世人真正理解体谅的工作。如果说悲剧就是将美好的东西撕给你看,那么战地摄影师就是记录下的亲眼目睹撕碎东西的“旁观者”,但世人却将撕碎东西的责任推给了“旁观者”,而不是撕碎东西的人,反而质问“旁观者”你为什么没有阻止?为什么不帮助?战地摄影师不仅要面对危险的现实环境,还要面对摄影本身的伦理困境。他是以一个冷酷而独立的记录者身份在场,而不是上帝的全知视角,也不是圣徒一般地施以援手。人们既为他的作品而感动,也对其“贩卖悲剧”感到不安。影片呈现了这样一个专业而冷峻的战地摄影师,他具有浓厚的悲剧氛围。看完吉贝尔《摄影师》那本书想到这部纪录片,一直没看,翻了出来,太震撼了,看到有些地方真的是哑口无言。一个人所做出的作品扎扎实实的反映了他个人对主题的认识,对于战争,可以有这么伟大的照片,也可以有某些荒谬可笑的抗日战争剧。建议抗战剧导演去战场感受一下,哪怕一天也好。不论拍摄技法如何,光是题材以及拍摄危险程度就足以让人敬仰,一位好记者,一位好摄影师的情怀如何,思想境界几何,都无言地展现在了照片之中,用相机拍什么?自然亘古不变,日月星辰,江水东流,普天下最牵动人心的还是别人的生活,人类历史虽短,但展现极致人性的时刻不值得记录吗?佩服他的勇气,但面对战争,该做的不是单纯展示战争的残酷,而是反思究竟谁才是战争的发起者和支持者。这些照片会赚取“廉价”的感动与眼泪,但流泪过后人们的生活依旧会继续,仍旧会有人不断地挑起战争;因为人们从战争里学到的唯一经验就是人类从来不会从战争里得到经验。
备注:已完结
类型:爱情
主演:安妮·达尔·托普 劳伦特·斯托克 SteinWinge 希尔德加·里瑟
导演:本特·哈默
语言:挪威语
年代:未知
简介:导演:本特·哈编剧:本特·哈默主演:安妮·达尔·托普/劳伦特·斯托克/SteinWinge/希尔德加·里瑟/PerChristianEllefsen/更多...类型:剧情/爱情制片国家/地区:挪威/德国/法国语言:挪威语/法语/英语上映日期:2014-09-26(挪威)片长:88分钟又名:1001GramsIMDb链接:tt3346824一千零一克的剧情简介······  30多岁的玛丽是名女科学家,从事测量工作,工作一丝不苟。刚刚离婚的她将携带一个1000克的基准质量去巴黎开会。在那里她会遇见一个全新的世界。  《1001克》在2014年多伦多电影节大师单元首映。挪威导演本特·哈默曾以《厨房故事》《奥霍顿》2部电影申奥,都未能获得提名。挪威的3部候选名单见豆列留言。一千零一克电影网友评论:职业中对计量规则的精确严格要求却在生活中因丧失婚姻和亲人而逐渐失效,主角前往法国校准千克原器的出差因此成为迫切地重设个人生活的过程。影片由始至终借助这一隐喻,讨论常规的忽然改变对个人定位的影响。影片以轻巧的方式加工严肃科学,全片的对称构图、光线以及冷暖色调的运用都力求对应的精准。不重置的千克标准,不可触碰的千克原器,无法计量的情感。btw知识点很有趣:最初规定在4℃时1立方分米纯水的质量为1千克。千克是最后一个通过人造物质,而不是基本物理属性定义的重要标准,国际千克原器是当今千克的标准。米原器是氪86同位素灯在规定条件下发出的橙黄色光在真空中的波长。简洁有趣的小寓言,用颜色,空间和形状讲故事,而很少靠对白来灌鸡汤,整齐方正的构图很少像在这部电影中一样拥有实在的意义。最美的场景某过于工作间隙,在两座水泥建筑的狭缝里与父亲的谈话,和从那里抬头望见的星空。人生的重量,不止一千克。以及结尾又一次说明只有Pork才是正经事啊……#SIFF2015#虽然主题小清新结尾大团圆但拍得太有感觉了,北欧的或者贾木许式的缓慢沉默冷峻,对称构图,对白不多但精确【Ourneedforreferenceisnothingbutacomfortanswer.Howmuchdoeslifeweigh?Andlove?平平淡淡却异常专注,趣味都在水面之下。人类懒惰地服从已有的参考体系,可生命与爱又怎能用乏味的标准衡量。我们该去到海底感受中性浮力中的万物重量。我想和你在世界里万千种的距离,也想和你在狭窄小巷的星河之下一同抽烟。或许nuno先生也会喜欢把鸟儿的声音放到他的声音装置中去。放映之前导演讲了创作灵感,还说itsoundsdrybutthefilmisnot.结果电影也一样dry到爆,就看女主拎着各种箱子穿着和剧情并不连贯的衣服走来走去。那些本来应该幽默的情节不知道是语言的问题感觉太生硬了。3.5;灵魂是否自重21克,情感是否可用砝码计量,命题作文完成得不错,主旨的达成度也较完满;内心戏处理细腻而克制,留白较多,哀而不伤的闲适小品;蓝色占了大块篇幅,与其他颜色的搭配很见心思,构图亦非常讲究。看完后心情愉悦的小品:自然柔和的色调、静止镜头、配乐共同渲染北欧的冷静精致。构图简洁,叙事工整,以砝码看人生-“Life''sheaviestburdenistohavenothingtocarry”近乎强迫症的对称构图,大量的面部特写,幽默的对白和镜头,细致入微的道具设计,怎么看都像是韦斯安德森的作品;故事格局不大但讲得很完满,总之是看过之后令人身心愉悦的好片2015/4/317:00CT導演前作O''Horten好看點,我以為會是人物設定有點怪雞的溫情小品,像WESANDERSON,可惜......有點兒失望在清冷中透出温暖,北欧性冷淡风的最佳诠释。不可触碰的千克原器,不能带走丝毫的生命重负,每一秒的生命都和之前的不同,但我们却浑浑噩噩,懵然不知。国际计量会那部分设置非常有意思。在这个科学作为进步加速度的时代,我们无非也是尽可能的在接近那个真实,但决定人内心的衡量标准,科技是无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