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注:已完结
类型:战争
主演:浅野忠信 孙红雷 KhulanChuluun 艾丽娅 AmaduMam
导演:谢尔盖·波德罗夫
语言:蒙古语 汉语普通话
年代:未知
简介:影片讲述了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早年生活。俄罗斯著名电影导演谢尔盖·博德罗夫指导的关讲述成吉思汗生平的电影《蒙古王》。《蒙古王》拍摄历时4年,分别在中国、蒙古和哈萨克斯坦取景,一共耗资1500万欧元,这个投入按照俄罗斯标准来说非常多。电影中的宏大制作是成吉思汗与其兄扎木合(中国演员孙红雷扮演)对阵的那段。仅此一段的拍摄就耗资200万欧元,试镜工作花费了2个月蒙古王电影网友评论:铁木真说,我的法律很简单,不偷生,战要到死,不杀妇孺,欠账还钱。这就是领导了12-13世纪的掠食者哲学。简单粗暴在面对腐朽的灵魂时总能是赢家,中世纪的欧洲和阿拉伯,南宋,都是腐朽灵魂的代表。中国古代哲学若是从宋、明开始学,又怎能知道仁义智勇的真实含义呢?无论铁木真所代表的蒙古鞑靼是上帝之鞭还是真主之鞭,对于这个以打土拨鼠和吮石子为生的民族来说,他们摧枯拉朽版的攻势让日日笙歌的欧亚“文明人”付出了代价。如何反思野蛮战胜文明最为关键。现代的西方导演认为安东尼败给屋大维是埃及人腐蚀了他的灵魂,中国现代宫廷戏还在替忠臣和娘娘惋惜她们站错了队,可以让中国的导演看看此片中的草原十八部,是不是会被无法想象的“智慧”所吓倒,如果只是简单的把“野蛮”当做“好战”,那还有什么好多说的呢?西方人想像的蒙古。浅野忠信和孙红雷都演的颇有蒙古味道,以致于某翻了下wiki看了下孙红雷的民族。不过说铁木真一而再的为了孛儿帖发动战争,孛儿帖也非常现代感的穿越草原救自己的男人,120分钟有90分钟在恋爱,最后20分钟统一草原……太OTZ了真心。另外,二儿子真好看。真好看。真好看。大草原一片绿油油,铁木真的心也是真大,不然能叫大汗么,大儿子是仇家的,一笑而过,二儿子是金人的,不计前嫌。怪不得铁木真最喜欢小儿子,影片主要讲了成吉思汗的发迹史,可惜中日蒙三国主演气场不大合,剧情散成一锅粥。浅野演的大汗隐忍太过,豪气不足,红雷干脆就是个怪咖,蒙女胆识看不出。。T真的多处改写让人物关系变得太扑朔迷离...太让人会错意。铁木真的人物也有点薄弱。草原感十足但竟然真的仅仅只有宏观的草原视野而已....音乐和多处台词用的我都觉得用力刻意了。所有的感情处理都好滥情和直白.........最后的大战看的一点也不满足。但挺喜欢点到封成吉思汗前就收了。电影的服装和取景都非常原汁原味,把一个真实的蒙古大草原展现在我们眼前。可惜的是导演的叙事根本抓不住重点,一路下来只看到铁木真跟他妻子的分分合合,真正重要的部分反而几乎看不到。电影时长也太短了,想把成吉思汗的一生讲清楚,至少也得四个多小时吧。整体一般,并无新意,高大全的铁木真刚毅不屈、谋略过人……剧情有些跳脱。铁骑敢死队冲锋还是挺震撼的,其他也没什么。不过引发了我对成吉思汗历史定位的兴趣,简直刷新了原有的历史观,可以关注一下。最近正在看关于铁木真的书,专门先来这部电影,看完个人感觉挺一般的,有些黑暗系,战斗场面有点小气。不错实景呈现,主要演员的演技还是值得肯定的,就是和自己心中所想的成吉思汗差别太大了为了验证我对《维京海盗》的评论,又在网上找来这部史上还原度最高的成吉思汗电影来看,看一眼瞄一眼,感觉简直看不下去了,虽然都是俄罗斯导演,可为什么差距就那么大呢?想不通。铁木真从西夏逃出来之后如何东山再起的?拍得有些跳跃,或许是电影的时长实在难以把铁木真的一生说清楚。但是我喜欢本片对铁木真早年经历磨难的描述,因为这是他胆识的来源。成吉思汗曾經被西夏人俘虜的橋段,如果是真的取自魯不魯乞遊記的話,這個編劇還真的是下了大功夫。雖然十三翼之戰中雙方拿刀子長槍互殺是不太符合蒙古人騎射的做法就是了。没想到一个日本人把蒙古王演的这么逼真!看完后发现伟人不是一开始就有伟人的潜质,是被生活所逼的!所以想要成功就要忍受,想要安逸就要接受平淡。上天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剧情拖沓没有重头戏,人物心理层面描绘浅显,剧情推进的衔接莫名其妙,想起了我小时候写的流水账日记。开头很有意思,也就是蒙古的民俗文化有意思。导演真是稀烂。
备注:已完结
类型:战争
主演:杰拉德·基恩斯 马修·麦克诺提 娜奥米·本特利 艾略特·科万 布兰登·
导演:马克·穆登
语言:英语
年代:未知
简介:18岁的韦恩和马克是两名普通的英军,2003年在伊拉克维护和平,当颇受欢迎的连长于巡逻时被路旁炸弹炸死后,整排的士气异常低色色影院湖南卫视在线直播观看。他们按照命令挨户搜寻,发现几个嫌疑犯。当晚军营里情绪激昂,再加上命令传达出现问题,情况一发不可收拾…后来他们回国,被韦恩抛弃的女友雪莱,决定向他进行报复,把伊拉克事件的照片给了英国警方。故事很快上了头条,韦恩和马克被全国痛骂,并且面对军事法庭内的检控。军方声称韦恩和马克是腐败分子,完全是独自行动…
备注:已完结
类型:战争
主演:奥斯瑞·科恩 ItayTiran EliEltonyo 欧哈德·诺勒
导演:约瑟夫·斯达
语言:希伯来语
年代:未知
简介:◎译 名 波弗特/前陷风暴◎片 名 Beaufort◎年 代 2007◎国 家 以色列◎类 别 动作/剧情/战争◎语 言 希伯来语◎字 幕 中英双字◎IMDB评分6.8/10(2,020votes)◎文件格式 BD-RMVB◎视频尺寸 1024x576◎文件大小 1CD◎片 长 131mins◎导 演 约瑟夫·斯达JosephCedar◎主 演 AlonAbutbul.....Kimchy EliAltonio.....Oshry DanielBrook.....Pavel OshriCohen.....Liraz GalFriedman.....Balis NevoKimchi.....Avishai OhadKnoller.....Ziv ArthurPerzev.....Shpitzer YgalResnik.....Rubi ItaySchor.....Emilio ItayTiran.....Ko ItayTurgeman.....Zitlawy AmiWeinberg.....AmoxFaran HananYishai.....Nadav DannyZahavi.....Meir◎简 介 故事讲述南黎巴嫩的波弗特地区,从1982年以黎战争开打第一天起,就陷入了恐怖攻击的阴影中。2000年以色列军队从黎巴嫩撤军,末代年尽22岁的指挥官莱瑞兹的军队成了当地的最后一支分队。每天在波弗特碉堡驻守的士兵,都要承受敌军无数的炮轰,只能挨打不能反击,这种日子不知何时才能结束。当撤退的命令下来后,士兵们欣喜若狂,但事情的发展却不如他们想像中顺利…。幕后制作 这部影片是年轻导演JosephCedar的作品,JosephCedar2000年的作品《战时TimeofFavor》,曾获以色列电影学院奖最佳影片、最佳剧本、最佳摄影、最佳男女主角等五项大奖。这部影片也是Cedar与OshriCohen继《MeduratHashevet》(篝火)后的二次合作。该片获得2007年柏林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以色列中壮派导演约瑟夫·斯达,产量不多,从影至今也只拍了三部电影,却有两部参赛柏林,2004年时曾以《MeduratHashevet》拿下唐吉诃德奖(DonQuixoteAward)。花絮·这部改编自RonLeshem的小说的电影,着重战争下人性的刻画,面对军中命令与道德之间的决定挣扎,本片导演约瑟夫·席达荣获2007年柏林影展银熊奖。波弗特电影网友评论:军命不得忤逆,青山不可移。在一座古堡里坚守一份荒谬的任务,要么撤离要么反击,偏偏是以血肉之躯抵御敌军炮火,犹如一群困兽。刚跟大家打个招呼,就牺牲在无谓的拆弹中;刚弹一首不在乎的曲子,就消失在冲天的轰炸里。战士困在波弗特无聊得和那假人没有区别,麻木地做最后的守卫,忠诚唯有青山作证。集结号式的故事,很好的战争片,重心在于描写身陷的人。失子的父亲责怪自己,没有给儿子灌输一种“恐惧的直觉”,逞强的队长说,“有什么东西物理性地禁止我离开”。不动声色,却又感同身受,比鲜血更淋漓。套路是死人之前先来一段个人故事,但始终没有交代主人公的背景,不过瘾之余,觉厉。电影的反战主旨很明确,着重描述了现代战争背景下普通士兵的坚守与恐惧。ohadKnoller演的拆弹兵的故事还算完整,但是后面故事情节基本没有推进只是一个又一个的重复特写某士兵--士兵遇袭而亡(伤),整个电影变成了一种纯粹的情绪表达,显得130多分钟漫长而无趣场看不见敌人的战争,一部闷的可以媲美记录片的战争片有的只是每日不断的间歇性导弹轰炸,有的只是机械的换岗或是发呆,不准撤退,不准反击,士兵的愤怒也已化作一脸的习以为常脸上的平静抑或麻木很容易让人对战争彻底失望,那是无底的深渊,吞噬人的信念与渴望...当年貌似是银熊奖这让我十分疑惑实在是太不好看了因为太闷也许很多战场上的坚守就是如此的平淡无奇到苍白而非大家想象中的波澜壮阔与热血然而却是同样的残酷人的自我斗争该会更强烈吧?如果是紧张激烈的杀敌反而无暇思考正因为连敌人都看不到才有时间去想去矛盾也許電影在追求的就是愈來愈真實地呈現現實,可是關於戰爭,我卻愈來愈害怕和排斥太過真實的呈現。正如此片,沒有更多的爆炸、血腥、傷亡,可是戰地裡每個人壓抑和矛盾的情感,才是對觀眾更大的煎熬。當然如果你咬牙堅持看完了,又總是能獲得更大的震撼。能把战争片拍得这么无趣,也真不容易。看了楼下的影评,有人把这片归类成了战争文艺片,真TMD正确,这片子就是一个披着战争片外衣的文艺片。。。真搞不明白那些信犹太教的和信缠头教的,成天打什么打啊,宗教信仰害死人啊,还是无神论优越。。。一部非常二手的电影.其中线索,情节,桥段抄袭了无数战争电影,甚至都抄到了以色列自己的军旅小GAY片YOSSIANDJAGGAR头上...一方面追求生活感,另一方面这个男主演实在是生活不起来.看在他确实俊俏的份儿上,多给一星没有敌人,也没有女人,一群男人在一座堡垒憋屈度日、随时面临化为炮灰的危险。无所谓正义、邪恶,只有人和自然的存在。可惜碟片质量不行(全新的D9啊),分三次看完,最后一次只能借助PowerDVD,多少影响了观影感受的连贯性虽是战争片,但没有看到敌人,只有真主党发来的火箭弹或者导弹。真切地感受到守卫波弗特最后的日子里的士兵,他们的心态,他们的生活。也看到了משההמדריך当年和我们说在第二次黎以战争中一个月没有脱鞋的样子。这座山头,见证了十字军东征的兴衰、以色列的“加利利和平行动”,留下了骑士的城堡、士兵的工事,基督徒、犹太人、穆斯林都在这里付出鲜血和生命的代价,随着一系列巨响“尘归尘土归土”。Ziv爸爸接受采访,Liraz自己爬回去挂国旗等桥段戳泪点。但是Liraz居然也是个segen,未免有点太弱,这个心理素质怎么当commander啊。。。
备注:已完结
类型:战争
主演:乔纳森·莱斯·梅耶斯 拉妲·米契尔 周润发 杨紫琼
导演:罗杰·斯波蒂伍德
语言:英语 汉
年代:未知
简介:影片讲述上个世纪30年代末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来自英国的记者乔治·霍格正值赶上日寇正在南京地区进行残忍的大屠杀,他为了告诉世界战争的真相,深入战场进行报道。不幸被日军俘虏,后被新四军杰克·陈解救,在逃离治病之时,偶遇日寇屠杀过后幸存下来的60多名性格各异孤儿,语言不通的乔治肩负起关怀照顾这些孩子的责任,战争更加逼近的时候,为了避免这些孩子再次受到残害,乔治和杰克等人义无反顾带领这60多名中国孤儿沿着中国的古丝绸之路跋涉千余公里,历尽艰险,越过雪山来到沙漠的边缘逃避战火,却又不得不面临新的人生故事……黄石的孩子电影网友评论:很感人,讲述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一名梦想成为优秀战地记者的英国人,以身犯险,潜入刚刚被日军占领的南京,本来还在相信日本人并不野蛮的他,看到了日军的残暴,在被捕执行死刑的那一刹那,他被新四军的陈汉生救下,从此,他的人生改变了。他被陈汉生“诓骗”去了黄石,本想去前线做报导的他,却选择了留下,照顾在战争中失去亲人的中国孤儿,并带领孩子们完成了一次艰难的转移。与之形成对比的却是国军军官,在民族危亡的时刻,嘴上虽讲着民族大义,却对一个为自己国家孤儿做出贡献的外国人进行所谓的审查,私底下却是勒索她人。影片很太平,西方程式化严重,周润发和杨紫琼的戏份较少,陈汉生人物的设定也有问题。不过,总体还是不错的。那是还用PPS播放器看片的年代。怎么要看这片的缘由已然想不起来,记得高中开学还激动地对一个黄石同学说,啊黄石,有一部以这个为名的电影呐(其实之前看完查过,真实事件貌似是北方一个叫Shuangshi的地),得到回应后还挺激动。刚刚突然就思绪一闪,居然没标,然后意外发现男主是八月迷情里的那位诶)乔治·何克(1915-1945),英国中产阶级家庭,1937年牛津大学毕业,文学学士。毕业后,随姑母环球旅行,经美、日,1938年初抵上海。目睹日军对中国的暴行,决定留华考察。不幸患破伤风,30岁,在弥留之际,他用颤抖的手在纸上写下了一行大字:“把我的一切献给培黎学校。”何克是个卓越的领导者。何克决定种蔬菜解决粮食困难的问题,已开始只有何克一人没日没夜整理土地。玉林受感动了,但是他觉得何克是种不成蔬菜的,于是,何克毫不犹豫与玉林一同敬拜神明,祈求丰收。事实证明,何克成功激发了玉林的能力,蔬菜大获丰收。补,事实证明外国人也会拍异想天开的抗日神剧,于是贩卖中国元素似乎成为这电影的全部盈利期望,几位主演的在一个外表严肃内核愚蠢的剧作母本中竭尽全力,试图扭转敷衍的情绪流,也导致最终效果非常奇怪,那就是本片既不是典型烂片,却也毫无建树可言。山丹、何克,真人真事。为了跟他毫无关系的孩子献出了生命,长眠异国他乡。诚然拍的不够跌宕起伏,不像《辛德勒的名单》里善恶冲突对比明显,衬的主角更加高大。它只是平实不夸张纪录,只有6.8真的对不起这位伟大的人。开始觉得有点假,因为相对于当时的大部分中国人来说,这群孩子简直太幸福了,有吃有穿还能读书。上网查了才知道是个真实的故事,为了致敬这种行为和奉献精神,必须给满分,除了叙述不太好,其他的都很不错的作为历史真实事件还是挺感人的,结尾一位位老人的讲述看得出他们对何克的深厚感情。但影片拍得极为平淡,还有些地方乏味或是突兀,就只有配乐和山村景色能稍微留下点印象。不太懂电影名字,虽然故事的起点发生在黄石,但是没感觉把它定为片名有什么意义。外国人拍的战争时期的中国,可以说很客观了。(男女主像克里斯派恩&布丽拉尔森)看了些影评得知真实事件和片名毫无关系——当年何克是从陕西的双石迁徙到的甘肃山丹,而“黄石”不过是编者和发行方的以讹传讹、将错就错罢了。断断续续看完。“日本人不是野蛮人,但是他们认为别人是。”南京大屠杀的时代背景,真实故事改编,摄影很美景色很美,演员很大牌,但就是太平淡。2015.1.9很久以前看过的片,Jonathan太好看。印象很深的就是何克的死。连里面有周润发都不记得。在大巴上又看到了后面的一段,去世那里看得泪目。
备注:已完结
类型:战争
导演:罗纳德·F·麦克斯维尔
语言:英语
年代:未知
简介:1863年7月1日,十五万名士兵在命运安排下,相会于美国的盖兹堡;他们各自为了理想中的民主政治抛头颅洒热血。结果,有三分之一的人倒于寂静的麦田中;他们的生命创造了南北战争的转折点,这场战役是历史上的盖兹堡大战
备注:已完结
类型:战争
主演:马丁·鲍尔萨姆 山村聪 约瑟夫·科顿 三桥达也 E.G.马绍尔 田村高
语言:英语
年代:未知
简介:这是一部真实的电影,真实展现了日军偷袭珍珠港的历史。美军插手太平洋战场,日军最高将领山本五十六(山村聪 Sô Yamamura 饰)认为美军实力强大,应速战速战,不宜和美国人打长久战。于是,由他一手策划的偷袭珍珠港行动正式启动了。虽然美军从此前截获的日军密电中得知了日军可能进行突袭的消息,但多数人都对此不屑一顾,密电的内容也没进行上报。即使在突袭当天美军一个士兵发现了雷达上不寻常的飞机群,美军将领仍然认为那是自己的飞机在执行巡逻任务。最终使得日军偷袭行动一举成功,美军损失惨重。山本五十六也成了美国人最大的眼中钉
备注:已完结
类型:战争
主演:马提亚斯·施维赫夫 蒂尔·施威格 琳娜·海蒂 约瑟夫·费因斯
语言:德语 英语 法语
年代:未知
简介:◎译 名 红男爵 ◎片 名 TheRedBaron ◎年 代 2008 ◎国 家 德国/英国 ◎类 别 动作/战争/冒险 ◎语 言 英语 ◎字 幕 中英双字 ◎IMDB评分6.1/10(1,067votes) ◎文件格式 BD-RMVB ◎视频尺寸 1024x576 ◎文件大小 1CD ◎片 长 128mins ◎导 演NikolaiMüllerschön ◎主 演马提亚斯·施维赫夫MatthiasSchweighöfer....BaronManfredvonRichthofen 琳娜·海蒂LenaHeadey....Käte 约瑟夫·费因斯JosephFiennes....CaptainRoyBrown 蒂尔·施威格TilSchweiger....WernerVoss 沃尔克·布鲁赫VolkerBruch....LotharvonRichthofen 马克西姆·梅米特MaximMehmet....LeutnantSternberg SteffenSchroeder....LeutnantBodenschatz 汉诺·科弗勒HannoKoffler....LeutnantLehmann 缇诺·麦威斯TinoMewes....LeutnantWolff RalphMisske....Menzke AxelPrahl....GeneralvonHoeppner GittaSchweighöfer....KunigundevonRichthofen JanVlasák....MajorvonRichthofen VlastaSvátková....Girlinthedisorderlyhouse JanUnger....Surgeon BrianCaspe....Officer LuiseBährVitZavodsky....Mechanic KarstenKaie....Fokker TomásKoutník....YoungManfredvonRichthofen TomásIbl....YoungLotharvonRichthofen AlbertFranc....YoungWolframvonRichthofen RichardKrajco....LanoeHawker LukásPríkazký....Kirmaier OndrejVolejník....1stGermanSoldier JiríWohanka....2ndGermanSoldier IvetaJirícková....RedheadWhore BranislavHolicek....WolframvonRichthofen JulieEngelbrecht....Ilse IrenaMáchová....Clare RobertNebrenský....Röuber JacobErftemeijer....GeneralHoeppner'sAide JacobErftemeuer....GeneralHoeppner'sAide JosefVinklár....PaulvonHindenburg LadislavFrej....EmperorWilhelmII DennyRatajsky....WoundedSoldier ◎简 介 一战德军头号尖子飞行员曼弗雷德·冯·里希特霍芬于1892年5月2日出生在德国布列斯劳(现在是波兰境内的沃洛克劳市)。“里奇特霍芬”是“公正廉明”的意思,这个姓氏早先由神圣罗马皇帝列奥波德一世赐给他的家族。一战期间他以击落80架飞机的战绩位居一战中王牌飞行员的第一位。他被德国公众称为红色飞行员,而在英国的宣传机器中,他有一个响当当的绰号:“红男爵”。骄人的战绩,壮烈的结局,奇特而巨大的魅力使他成为人类空战史上最负盛名的空中英雄之一。他是一个时代的英雄,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理想、憧憬与现实。从哈特曼到击毁519辆坦克的汉斯·鲁德尔,从“非洲之星”马尔塞尤30岁升任空军中将的阿道夫·加兰德,对这些二战期间这些取得炫目战绩的德国飞行员,红男爵是他们共同的偶像。 讲述一战德军王牌飞行员“红男爵”ManfredvonRichthofen传奇的一生。 曼弗雷德·冯·里希特霍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共击落80架飞机,位居德国飞行员之首,同时也是一战中世界王牌的第一位,然而,他的魅力却远不止于此... 一战德军头号尖子飞行员曼弗雷德·冯·里奇特霍芬于1892年5月2日出生在德国布列斯劳(现在是波兰境内的沃洛克劳市)。他于1918年4月21日在索姆河上空阵亡,年仅25岁。他被德国公众称为红色飞行员,而在英国的宣传机器中,他有一个响当当的绰号:“红男爵”。 他是一个时代的英雄,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理想、憧憬与现实... ManfredvonRichthofen相关历史资料: 曼弗雷德·阿尔布雷希特·冯·里希特霍芬男爵(ManfredAlbrechtFreiherrvonRichthofen,1892年5月2日—1918年4月21日),是一名德国飞行员,被称为王牌中的王牌(aceofaces)。他也是战斗机联队指挥官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击落最多敌机的的战斗机王牌,共击落80架敌机之多。 里希特霍芬于法语区被称为“leBaronRouge”(红男爵)、“leDiableRouge”(红魔鬼)、“LePetitRouge”(小红),英语区称他为“RedKnight”(红骑士)和“RedBaron”(红男爵)。德国将RedBaron翻译为“derRoteBaron”,这个绰号于德国国内广为流传。 曼弗雷德·冯·里希特霍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共击落80架飞机,位居德国飞行员之首,同时也是一战中世界王牌的第一位,然而,他的魅力却远不止于此。 里希特霍芬出身名门,身世高贵,体格健壮,相貌英俊,性格坚毅,办事果敢,勇猛好斗,技艺不凡。凭着一副标准的骑士躯壳、盖世无双的战功以及他那独特迷人的作战风格征服了无数人的心,也包括痛恨他的敌人,他驾驶着那架使其得名的“红色男爵”大红色阿尔巴特罗斯三翼战斗机席卷整个西线战场,像一团熊熊燃烧的火焰,四处滚动,给敌人带来痛苦、恐慌、惊悸和战栗,给自己人带来欢乐、喜悦、慰藉和自信。里希特霍芬奇特而巨大的魅力使他成为人类空战史上最负盛名的空中英雄之一。 1892年5月2日里希特霍芬出生于普鲁士西里西亚的一个贵族家庭,排行老大,从长辈那里继承了男爵爵位。1915年他进入了航空队,但由于天资并不太好,学完飞行后,被分到东线充当后坐侦察员,这根本无法满足天性好斗,喜欢捕杀猎物的里希特霍芬,经过一再要求,他终于改为战斗机驾驶员,调往战事正酣的西线。 1916年2月21日旷日持久的凡尔登战役开始,协约国空军在数量上占据优势,但德国充分利用尖子飞行员,组成机动灵活的狩猎小队,保持住了空战的主动权。里希特霍芬被选入了一位名叫奥斯瓦尔多·波尔克的天才飞行员领导的第二狩猎小队,1916年9月17日,他首次升空,便击落一架英国飞机,至11月底,他已击落10架飞机,声名鹊起。 23日,天空晴朗无云,里希特霍芬驾驶他的深红色飞机在300米高空巡逻,突然间,前方出现了以英国王牌霍克为首的三架敌机。嗜杀成性的他立即扑了过去,但霍克也非等闲之辈,立即拉起升高,占据了有利位置,并抢先开火。 “哒哒哒……”,里希特霍芬迅速左右摆脱,但霍克紧追不放,双方在天空疯狂地大兜圈子,二十个回合过去,谁也不能占到丝毫便宜,都不禁暗暗佩服对手技艺精湛。僵持中,两人的飞机已不知不觉降至1500米,并且深入了德军上空腹地,按道理,霍克应退出战斗,但杀红了眼的他冲里希特霍芬挥了挥手,示意继续,里希特霍芬被这一手势激怒了,双方完全摆出一副不死不休的架式。 终于,霍克知道在德军上空久战对自己不利,又没有把握短时间内搞掂对手,便想且战且退,他做了一连串的筋头和其它机动动作,自以为便可摆脱敌机了,哪知就在他改出的一瞬间,红色的身影鬼魅一般地出现在他的后方,一连串的子弹射了过来,绝望的霍克一面左右规避,一面试图拉起回到己方领空再战,里希特霍芬怎肯让到嘴的猎物跑掉,他一次次地瞄准射击,终于击中了霍克的头部,飞机当即坠地爆炸。 这是里希特霍芬击落的第11架飞机,也是他击落的第一位王牌。不久,他荣获普鲁士最高奖赏——“功勋奖章”。 1917年1月,里希特霍芬升任11中队指挥官。4月,阿拉斯战役爆发,德军的尖子飞行员令占据数量优势的英军损失惨重,整个4月,共击落英机150架和法国比利时飞机200架,其中,他的中队击落89架,他本人则击落21架,英国人称阿拉斯战役的空战为“血的四月”。此时里希特霍芬已击落敌机52架,超过了被称为“空战之父”的前辈,击落40架敌机的奥·波尔克。 6月,里希特霍芬担任了第一狩猎大队指挥官,换装了新型Dr-1型飞机,并涂上红颜色和螃蟹图案,更加如虎添翼。在数量上处于劣势的情况下,他们采用了一种叫做“空中马戏团的”战术,数架飞机编成圆圈队飞行,每架飞机攻击前方飞机的同时都有另一架飞机做掩护,犹如马戏团的表演,故而得名。 1918年4月21日,这是一个难忘的日子,作为曾击落协约国飞机80架的王牌飞行员,他的纪录终止了。 在这天,里希特霍芬率领9架福克飞机巡逻时同加拿大飞行员布朗率领的15架飞机遭遇,一场血战不可避免地展开。战争后期协约国的飞机性能和飞行员素质都有了较大的提高,混战中德军飞机一架一架被击落,杀红了眼的里希特霍芬紧紧咬住一架敌机不放,布朗看到危险,立即赶来对准这架红色三翼战斗机的尾部进行了干扰性攻击,激动的里希特霍芬转过头来就撞向布朗,布朗急忙向右避开。二人翻翻滚滚地缠斗在一起,旗鼓相当,不一会双方的飞机都负了伤,但未丧失战斗力。 聪明的布朗且战且退,将空战引入己方上空,里希特霍芬紧追不舍,在100米的高度上,协约国地面士兵用步枪和机枪对他猛烈射击,这突如其来的攻击命中了里希特霍芬,他头部中弹,飞机坠毁在战壕里,此时,是上午10时35分。 尽管英国和加拿大为是谁击落的里希特霍芬而争吵不朽,但他们还是共同为这位带来深重灾难的敌人举行了隆重的葬礼,以示对他的尊敬。 噩耗传到德军,引起了更加强烈的震动,他们难以相信里希特霍芬竟然会被击落,甚至有人疯狂地计划用20个师的兵力5000门大炮去抢回他的尸体。德国人后来为里希特霍芬建造了一个博物馆,建筑原料全部是由战利品拼凑而成。战后重建的新德国空军中,他的名字被用于命名第一个喷气式战斗机联队——第71联队,二战中德军头号王牌埃里希·哈特曼任首任队长,该联队至今仍保留在统一德国空军的序列中。 他的堂弟(WolframvonRichthofen),后来成为纳粹德国空军元帅 黎希浩芬:纳粹德国空军元帅 也翻译作里希特霍芬 出生时间:1895晋升元帅时间:1943.2.17最后职务:第2航空队司令。死亡时间:1945.7.12死于美战俘营 他于1895年10月出生于西里西亚施蒂尔高州的巴尔茨多夫。父亲是一名皇家侍从官。里希特霍芬从县立高中毕业之后,就开始从军。1913年见习于西里西亚骠骑兵第4团,同年晋升少尉。一年后随团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1917年冬季,他被派往哈雷航空学校受训,结业后调到其堂兄曼弗雷德指挥的战斗机大队服役。曼弗雷德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闻名于世的德国飞行员。在这个飞行大队里,里希特霍芬前后共击落敌机7架。 战争结束后,里希特霍芬退役并进入汉诺威大学学习机械工程。1923年,当他参加特许工程师考试及格后,以少尉军衔重新入伍,加入了拥有10万人的德国陆军。 1929年他晋升为上尉,并担任德国驻意大利使馆武官,实际上是秘密的军事飞行组代表。1932年回国后,被派往驻汉诺威的技术兵第4汽车运输大队服务。这一年,他在柏林工业大学获得工程博士学位。1933年,他调到新成立的航空部,与格莱姆和施佩勒共同从事空军的组建工作。三年后晋升中校,并任航空部将军施佩勒的参谋长,随“兀鹰派遣军”赴西班牙作战。 1938年,里希特霍芬晋升上校,任驻吕内堡的航空大队大队长。9个月后又前往西班牙接替施佩勒的指挥职务并晋升少将,这一任职绝非偶然。国防军在对西班牙的战斗中首次将新试制的武器用于实战,通晓现代技术知识的里希特霍芬理所当然地担任了这支军队的指挥。1939年回国后,他获得了德国的参战西班牙钻石十字勋章和西班牙的金质“军事勋章”。5月21日,他的“兀鹰派遣军”在凯旋的军乐声中通过柏林的勃兰登堡凯旋门时,受到了希特勒的检阅。 在波兰战役中,里希特霍芬担任新成立的近战航空军指挥员。1940年,他指挥俯冲轰炸机部队有效地支援了陆军对比利时阿登和马斯河要塞工事的攻击。5月10日,里希特霍芬获骑士十字勋章并越级升为空军将军。 1941年4月,德军第12集团军越过塞尔维亚边境时,航空部队轰炸了贝尔格莱德,在以后飞行极为困难的情况下轰炸了英军在希腊的补给线和登陆港口。里希特霍芬的第8航空军的俯冲轰炸机发挥了“飞行炮兵”的功能,轰炸敌人的城镇和阵地,追击溃逃的英军。 当南斯拉夫和,希腊被打败后,英军在克里特岛的空军基地就成了德军的下一个目标。里希特霍芬奉命在航空部空降作战期间担任克里特岛上空的警戒。 1941年5月20日清晨,各俯冲轰炸机部队飞临克里特岛,攻击开始。虽然英军阵地受到了很大损失,但由于伞兵部队降落到了敌人的完好阵地上,航空兵同伞兵部队又未能很好地配合,所以德军损失也极为惨重。6月1日,经过浴血奋战,德军终于肃清了岛上的敌人。 东方战役开始,第8航空军所在的第4航空队有效地压制住了苏联的空军,在进攻基辅的战役中立下了辉煌的战功。1942年2月里希特霍芬晋升上将。 从1941年5月到次年6月底,里希特霍芬的航空军协同曼施坦因的第11集团军作战。由于避免了戈林和希特勒的干扰,他们配合得非常成功。里希特霍芬也同曼施坦因一样,经常同作战部队在一起,每逢规模较大的作战,他总是亲自在空中指挥。因此,苏军想要拯救塞瓦斯托波尔要塞的“斯大林攻势”,也在第8航空军的打击下失败。 遗憾的是,陆空军之间的密切协同终于受到了国防军统帅部的干扰。统帅部一再命令第8航空军离开要塞而转移到其它战场,致使作战仓促地重新部署,最后遭到失败。 1942年7月初,里希特霍芬接任第4航空队司令,并于8月间与曼施坦因的军团一同被投入列宁格勒战线。希特勒未能利用可以攻占列宁格勒的大好时机,致使攻击行动停止。第4航空队队转而配属A、B两个集团军群,以打通攻克斯大林格勒市的通道。 当斯大林格勒市地区三十万德军被苏军包围时,里希特霍芬接受了一项无法完成的任务:对被围军团实施空中补给。尽管他向戈林大元帅报告了困难情况,后者仍向希特勒保证空中补给定能成功。斯大林格勒市形势日益恶化,尽管鲍卢斯以被包围军名义要求希特勒批准突围,里希特霍芬也反对死守,希特勒仍然严令固守和实施空中补给。这就注定了被包围的第6集团军和第4航空队的厄运。第三帝国走上了失败的道路,尽管宣传部长戈培尔博士一再宣称:“在我们的字典上没有‘投降’一词”。 1943年2月,里希特霍芬晋升元帅,并奉调担任驻意大利的第2航空队司令,支援南线战场总司令凯塞林元帅的作战行动。在历时一年的时间里,里希特霍芬曾担负掩护德军在意大利的逐步撤退,并阻止敌军登陆的任务。随着同盟国空军的日益强大,里希特霍芬的空军部队由于严重的消耗,战斗力越来越弱。飞机和零件的补充,飞行员和技术人员的获得都毫无希望。最后德国飞机同敌机的比例竟变为三百比四千到五千! 1944年9月初,里希特霍芬因车祸受伤回国,手术之后,他虽然重返前线,但终因精疲力竭而于10月27日辞去指挥职务而返归故里。 1945年7月12日,里希特霍芬死于巴特伊施尔的美国监狱中... 【电影截图】: 红男爵电影网友评论:三星半,但是把小马拍得太好看了。Toourenemyandfriend.虽然这种在战争中奇妙的运动精神让我们有一种敬仰,却还是要说那并不是战争的本质。短暂而传奇的一生,没有花太多力气在真的空战上,而是地面上的红男爵。故事说的有点碎,不过和兄弟冲突的地方挺好的,还有他的几个有代表性的战友还是挺可爱的。英国人把转圈追屁股空战叫狗打架,德国人学去了也这么说,是真绅士自风流。现在去维加斯花1000美元就能坐上F-16备役飞行员驾驶的螺旋桨教练机,飞上内华达沙漠手抱呕吐袋学狗打架---别忘了避让美军无人机。原本贵族子弟玩命的极限运动,终究要飞入寻常百姓家---将来在戈壁上空相见,您可千万别让我啊。除了“好帅”我还能说什么。既然红男爵都有了,那那些相貌俊美战绩赫赫的纳粹军官们都可以出来了吧!如果说红男爵还秉持着一些旧时代的骑士精神,那这些二战的军官们简直就是杀人机器了,什么鲁德尔,哈特曼,卡尔·鲍曼,马尔塞尤,沙场魔鬼、二战战犯,这种人设想想都刺激。(一群德国人为何说英语?大概是小马哥冷门片以外颜值最佳,滤镜下了大手笔啊!角色令人捉摸不透显得更迷人笑的时候可爱不笑的时候妖艳,帅得我都不舍得睡了(இдஇ`。)爱国主义,邪恶的美德不是王尔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