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注:已完结
类型:剧情
主演:杰奎琳·比塞特 瓦伦蒂娜·格特斯 达尼 让-皮埃尔·利奥德 弗朗索瓦·
导演:弗朗索瓦·特吕弗
语言:法语 英语
年代:未知
简介:日以作夜是一个电影技术术语,意思是指在白天拍摄夜景,本片讲的就是一个电影拍摄过程中的故事。电影《MeetPamela》正在如火如荼的拍摄中,导演Ferrand(弗朗索瓦•特吕弗FrançoisTruffaut饰)不仅要处理电影拍摄的事情,还要忙于照顾演员们的情绪。其中就有脆弱敏感的男主角Alphonse(让-皮埃尔•利奥德Jean-PierreLéaud饰)的感情问题,还有精神受挫的女星JulieBaker(杰奎琳•比塞特JacquelineBisset饰)。电影还要赶在约定的时间之前完成,拍摄的进展也不甚顺利,一切看起来如此糟糕,《MeetPamela》还能拍完吗……本片精彩地以“戏中戏”的结构展现了一部电影拍摄的过程。 本片获1974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第4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提名)弗朗索瓦·特吕弗 第46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 第4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配角(提名)瓦伦蒂娜·格特斯日以作夜电影网友评论:起着个大制片厂的美式名字,经由长相精巧、脆弱又坚强的英国女演员口中说出来它的名字「DayforNight」,把那些不喜欢电影、不了解电影、不尊重电影的人全部写成不堪或者令人生厌的人,浓墨重彩地展现对奥胖的崇敬,并在创作瓶颈之时表现对希区柯克、霍华德霍克斯等等前辈的尊崇,宛若朝圣。拍电影一团糟,最后也要在记者面前说「我们拍得很开心啊,希望大家看得也开心」,这是最后的温柔和尊重;不过也是「再也没有这样的电影了」。是特吕弗爱用的剪切方式和摄影镜头,对于比塞特饰演角色的暧昧态度非常值得玩味,用身体去解决艺术问题,将私人生活毫不掩饰地带入电影。对于任何一个想要了解电影的人来说,这部电影都将是一个非常棒的观影经历,可以从中直观地有所得,也能有所思。楚浮本人太帅了!迷影情结的一次创作,特吕弗把自己对于电影的思考、致敬、反思、戏谑、讥讽都融合到这部和好莱坞合作的电影当中,导演的梦境、明星的丑闻、体制内的混乱,电影之外是另一重电影的结构,游走在体质边缘的创作,特吕弗太爱电影了。电影中特吕弗收到的包裹里的那几本书上的导演分别是:1、路易斯·布努埃尔2、卡尔·西奥多·德莱叶3、恩斯特·刘别谦4、英格玛·伯格曼5、让·吕克·戈达尔6、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7、贝尔托·罗西里尼7、霍华德·霍克斯8、罗伯特·布列松9、最后一张电影海报,暂时没找到电影和导演。以前还真不知道电影的拍摄过程,以为把摄影机一摆拍完就可以上映了。上了大学才慢慢了解到从剧本到上院线的漫长过程,每一部电影最终拍成成片真的是很艰难了,每次拍摄都要面对各种不可预料的情况,每部电影的拍摄过程都可以成为另一个单独的故事了。而且以前也不太了解导演是干什么的,看了才知道也太苦逼了,什么事都要找导演。现在也不太了解颁奖礼最佳导演是怎么选出来了的。戏里戏是“烈火情人”~应该受《八部半》影响的。ValentinaCortese,拍这片时50了。拍电影就像在西部赶马车,开始你总是希望有一趟心旷神怡的旅程,但很快你只希望能平安抵达目的地。一切生活语都有可能成为电影对白~导演看书好多~毛片原来的意思阿~人类尤其饭后为啥喜欢看跳动的影像?悠扬的号角声~“Whenyoustart,youarehopingforapleasanttrip.Bythehalfwaypoint,youjusthopetosurvive.”musicbyGeorgesDelerue令人唏嘘的是这部电影让Godard和Truffaut两个我都爱的导演彻底闹掰了没想到新浪潮有情节这么好看的片子,特吕弗用戏谑的方式记录了一部电影的拍摄过程,导演就像是一个幼儿园园长解决各种问题。故事简单但设计精妙,镜头看似平常但是各种机位跳接运用十分娴熟。被特吕弗圈粉。这是一部关于对电影的热爱的片子,幽默而感动。一部十分不新浪潮的新浪潮代表导演的代表作。精彩。好棒!继《橄榄树下的情人》后看过最喜欢的关于拍电影的电影,从低调开拍、换角风云到最终杀青,以及期间的种种意外,爱电影的特吕弗拍给爱电影的观众,几段梦境都很有意思。而片中的一些讽刺也十分有趣:电影不如房地产赚钱,数字小姐,以及法国人混乱的感情生活...拍猫那一场是即兴发挥吗,好玩!看完这部电影感觉像是跟着剧组走了所有的电影拍摄流程,总的来说观影体验是特别不错的。本片的剧本也十分不错,有几个桥段真是相当有趣,也看到了拍摄电影的那些破事,当导演真是不容易啊。贴台词和退出影坛两段都笑尿。但可惜故事还是不够戳到我。瓦伦蒂娜的表演真的让人眼前一亮,怪不得能提名奥斯卡好像这是看的他的第二部。每个导演真的是有每个导演的风格。和四百击一样,找不到冲突发生的线头,匆匆忙忙的电影就开始了,按照预期的模样,还没有反应过来,一切都在匆匆的发生,匆匆的结束。然后反问自己,他说了些什么?他很爱电影,热爱拍电影。他想做的很好,努力在做。热爱,所以继续。有些人只是把电影当做工作,逢场作戏;有些人却把电影当做生命,日以作夜~两种人遇到一起,自然麻烦不断~看到小猫终于吃奶和电影终于杀青的两段我也长舒一口气,甚至忍不住想要鼓掌欢呼~虽然拍电影真的是一件复杂繁琐到让人头疼炸毛的事情,但依然能够感觉到特吕弗对电影深深的热爱~第一次完整地看完特吕弗的电影,很精致很随性也很可爱的电影,说数字当台词那一段真是神预言啊哈哈哈哈。剧里的电影联想到烈火情人。杰奎琳真是漂亮,有点像夏洛特兰普林。电影是黑夜中的火车。人生真是太痛苦了。电影最后的曲终人散是那么可爱温暖,一点都不觉得凄凉悲伤。第二部特吕弗,本来以为会是部大闷片,想不到如此好看,拍电影就像在西部赶马车,一开始你希望有一段有趣的旅程,可最后你只想快点到达终点,电影中的导演焦头烂额,观众看着却妙趣横生,只有真正热爱电影的人才能拍出这种电影,偷海报的梦境拍的可爱至极,原声大赞
备注:已完结
类型:剧情
主演:史蒂夫·麦奎因 达斯汀·霍夫曼 维克托·乔里 唐·戈登 安东尼·泽比
导演:富兰克林·沙夫纳
语言:英语
年代:未知
简介: 绰号巴比龙的亨利·查理尔(史蒂夫·麦奎因 Steve McQueen饰)正要被流放到圭亚那一个名为“魔鬼岛”的苦役营终身服刑。查理尔因被控杀害一名皮条客而被捕入狱,可他始终认为自己是冤枉的。在押运船上,身强力壮的查理尔保护了一个带着眼镜狡猾的知识分子路易斯·德加(达斯汀·霍夫曼 Dustin Hoffman饰)。为了洗刷自己的罪名,查理尔从他踏上“魔鬼岛”的第一天起,就开始在德加的帮助下策划越狱逃跑。然而“魔鬼岛”地处荒蛮之地,四面环水,并且到处流行着可怕的疾病。查理尔一次又一次地逃狱,又一次再一次地被捉回。十多年来,他仍孤注一掷地抱着一袋椰壳跳下大海逃生私人别墅影院97在线观看 美国经典越狱冒险剧情片《巴比龙》,根据法国囚犯亨利·查理尔于1969年发表的同名畅销书籍《巴比龙》改编而成。巴比龙是亨利·查理尔的绰号,绰号得名于他胸前蝴蝶形的纹身。本片荣获1974年第46届奥斯卡金像奖剧情类最佳原创配乐提名,并获得1974年第31届金球奖电影类-剧情类最佳男主角提名。
备注:已完结
类型:剧情
导演:金基德
语言:韩语
年代:未知
简介:《网》讲述了不得已在海上漂流至韩国一路历经苦难的朝鲜渔夫的故事。曾主演《柏林》《不当交易》等片的柳承范饰演渔夫一角,与之展开对手戏的韩国情报员由李元根饰演。曾出演金基德导演前作《一对一》的安智慧和崔桂华也同时加盟。 该片目前正在进行后期制作,预计将于9月于韩国上映。 网电影网友评论:两国政治的缩影,阴谋论,黑暗森林法则选择用小人物的命运走向反应当局的无能最后一个镜头留给了最纯粹无知的孩子她玩罢了南部的高级新玩具最终还是会抱起了破烂不堪的旧玩具进入了甜蜜梦乡就像很多人会在异国他乡闯荡拼搏看尽繁华最终却念念不忘平凡的故乡选择落叶归根所以说,国民的爱国是根植于骨髓里的不需要被证明,被书写,被监视行动才是最后的底线南部的变态源于曾经被挨打的复仇心理北部的变态源于现今不如对方的自卑心理两种变态先后给了草根一族双重暴击共同造就了分崩离析的结局就像开了一枪,又补了一枪怀疑国民会被物质诱惑的北部妥协的条件是私扣分脏了美金自恃优越总想让对方投诚的南部为了自保公开了他街头的视频国尚不国,民又何以聊生原声的配乐很赞。只不过全程都在看韩国元华韩国李荣浩演戏,有点尴尬。这个网的意思有三个,一个是字面意思,男主用网来捕鱼为生靠打渔养活一家三口,二是男主无意闯入韩国后被情报人员布置的陷阱之网,三则是男主被遣返回国后,还是难以逃脱独裁统治的天罗地网,什么都不可以做只能被监视。最后男主无处生计,只能强行出渔,最后被射杀。。。金基德这次的电影算是比较直白了,把朝鲜黑的一无是处还特别恐怖剧作、调度潦草粗糙至此是创作心态和阶段问题,痛感倒是扎扎实实几近政治说教片,前者是努力可以改变的(应该也是他现阶段最无所谓),后者倒是才华使然。看到那么多人评价这部说是导演灵气没了,已废什么的;我倒觉得他仅剩下提着鸡巴干下去那点本能(才华)了…至于欲望,他倒是真的没有了也无所谓了如此平铺直叙,台词泛滥的电影,真的一点都不金基德了。隐喻,符号难觅,网的意象略显牵强,情色,暴力元素也没有惊喜,整部电影中规中矩,不温不火。近几年金式电影用力太猛,而这一部更像工整的商业片。依然能看出金基德对残酷,对人性恶的表达欲,只可惜才华和灵感不会是无限的,哪怕是大师和天才。金基德:「我一直堅信,人們用話語可以表達出的所謂親歷的某些傷痛,與痛徹人心的那種痛相比,程度要相對簡單輕巧的多。真正經歷過苦痛的人,他們會選擇在這塊土地上默默結束生命或著真正悄無聲息、麻木的活下去。」(《於我,電影即鬥爭》,2010)──呃,難怪這部話嘮片的結局是如此不痛不癢…国家就是个谎言。一泡屎想不到居然撑起了整个结尾的发展。可能是我电影看的少吧,面对这种导演随便挥手都能写出框架,再加上点政治斗争,再来点优秀的演员拍出来的电影完全是喜欢的不得了。反正我是一辈子都拍不出这种电影,永远只能做个看客。but,youtoo.网-剪不断理还乱的纠缠。一厢情愿,自我满足,互相猜忌,基本上是各打五十大板吧,但非要深究起来,还是把国旗围在腰间当遮羞布的北韩更无耻一些吧。确实处理得很通俗剧,人物高度脸谱化,金基德还是喜欢用性作隐喻,高压之下男人的不举,似乎是对命运发出的咆哮。这一次的港译名很贴切——“脱不了北的人”便是《网》的全部故事。金基德的镜头语言依然克制简约,但他为片中在两种截然不同意识形态下生存或生活的人物注入了太多刻板的,符号化的描写,使得故事本身纵然充满了冲突与张力,却无法掩盖电影在手法上的贫乏和瑕疵。拥抱平凡的kimki-duk,再次复刻了《海岸线》的国民化。在自由社会里,声张权利者,人人皆间谍。处于半岛的居民,南北观都是割裂的,所以统一的口号不过是用来安慰乐观的懦夫。那所谓的极其正义的使命感,被用来了杀人,肮脏又血腥。南北韩的相对立的恐怖政策,普通的渔民来到自由的南韩看到这里的人浪费,卖身,笑着,为了家人,坚持回国,又再次受到了同样的对待,还是同样的审讯手法(恐怖如斯)。当心中的信仰崩塌,大多数人都是不能接受的。李源根很惊艳,小雪很可爱65/100一点也不金基德,如此直白的剧情与主题,倒不是不好,只是对于老金来说平庸了些;最后请问男主有没有想过,不能打渔就养活不了家庭,那你命都没了,谁又来照顾你的妻儿呢?这样的结局未免太牵强了些。第一眼看到女主时有些跳戏,这女的怎么能演朝鲜女人,白白胖胖的,(因为对之前女主演的电影印象有点深),一如你老金头,人性对立,但总体来说,总感觉缺钱了点什么?也许少了魔幻,太现实了?
备注:已完结
类型:剧情
主演:杰瑞米·艾恩斯 罗伯特·德尼罗 连姆·尼森 RayMcAnally 艾
导演:罗兰·约菲
语言:英语
年代:未知
简介:主演:杰瑞米·艾恩斯/罗伯特·德尼罗/连姆·尼森/RayMcAnally/艾丹·奎导演:罗兰·约菲语言:英语地区:英国编剧:罗伯特·鲍特类型:剧情/历史/冒险上映时间:1986-09-29 别名:战火浮生/传教/传道用户标签:宗教,英国,罗伯特·德尼罗,RobertDeNiro,英国电影,战争,1986,JeremyIrons片长:125分钟imdb编号:tt0091530罗兰.约菲导演的史诗式宗教冒险片,两位男主角形象虽有点典型化,内容也有点庞杂,但映象十分壮观,某些场面的摄影美得让人窒息,杰瑞米.艾恩斯与罗伯特.德尼洛的对手戏也精彩可观。剧情描述十八世纪时,西班牙教士嘉比尔奉派到南美洲丛林为瓜拉尼族人建立教会。他碰到了奴隶贩子罗多萨,带着这个因为杀了弟弟而深感内疚的汉子一起前往目的地修行赎罪。当他们的传教任务稍具规模时,葡萄牙与西班牙政府却因为殖民地冲突而在当地发生战争屠杀,结局十分悲怆。第59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提名)FernandoGhia / DavidPuttnam 第59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提名)罗兰·约菲 第39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棕榈奖罗兰·约菲教会电影网友评论:傳教士為了土人跟政府開戰,打一場註定會輸的仗,讓這部史詩電影充滿了悲壯感,很難不讓人為之動容,唯一讓我比較遺憾的是,電影中對於土著的描寫太過於簡單粗暴,他們沒有自己的面孔,只能淪為單純的符號象徵,片中所有有性格的"角色"都是白人,也總是白人角色做出關鍵性的決定,這無疑限制了這部史詩電影的格局教会是上帝的传道者,却要服从世俗政权的权威,为了保存教会放弃了信徒;印第安人信仰基督教,非但不能得到救赎反而遭受同样来自文明世界白人的屠杀。只会使用弓箭的原始土著抵抗不了发射大炮和火枪的白人殖民者,宗教对此无能为力;一名神父带领一群钱第安人孩子正在举行祈祷仪式,被殖民者用火炮轰炸因其经典配乐看了这部电影。我认为它配得上金棕榈奖。传教士以为靠宗教可以庇护印第安人,当发现宗教并不能制止世俗权力的贪欲时,面对枪炮世界的入侵,两大主角加布里埃尔和门多萨分别选择用宗教和武力对抗,他们都失败了!幸存的孩子从水里捡起一把小提琴,残酷世界里,唯音乐才是美好与希望的象征吧我可以用一种多元价值取向来合理化所有角色的行为:为了教廷大局的主教,秉持爱与公义的两组教士,和只是基于政治利益的殖民者。但是多元价值观的弊端就在于,模糊了所有的界限,使人看不到信仰(不仅是宗教意义上,也可以是道德甚至经济上)。事实上人要澄清自己的信仰,才不至于迷失在多元之中。以音乐来教化蛮夷。传教其实是一种文化侵略是否上纲上线了呢?它比血腥武力的掠夺更加温柔。期间或许有真正有信仰有大爱在胸的人,但成果总容易被谋利之人窃取。教会力量削弱后就成了大国利用的工具。上帝教人不是一味服从,必要的时候要拿起武器反抗。罗多莎因杀弟放下武器,又因保护土著拿起武器26.Okt.2006標記想看,看完開始懷疑當年金棕櫚決定過程。“Thushavewemadetheworld...thushaveImadeit.”音樂好聽,瀑布壯觀,髒兮兮男主不能說帥,但是展示般的運鏡、對異族臉孔的觀看方式還是相當無聊,使得內核平板。“Thelightshinesinthedarkness,andthedarknesshasnotovercomeit."导演把音乐用的太满了,虽然莫里康内的配乐完全是满分作品,但是导演上还是差了点档次,但是故事真的太棒了。神就是爱啊,如此牺牲的爱啊!十八世纪时,西班牙教士嘉比尔奉派到南美洲丛林为瓜拉尼族人建立教会。他碰到了奴隶贩子罗多萨,带着这个因为杀了弟弟而深感内疚的汉子一起前往目的地修行赎罪。当他们的传教任务稍具规模时,葡萄牙与西班牙政府却因为殖民地冲突而在当地发生战争屠杀,结局十分悲怆。画面和配乐很美,对得起摄影奖。看了豆瓣的一些,负评的很多,猜想这类题材的电影不是社会主义人民群众的菜吧。从信仰角度看,从堕落到自我忏悔救赎,再到依靠基督,从以恶抗恶到明白以善胜恶,导演让罗德里戈作了一个见证,罗德里戈最后赴死那一幕哽咽,拍得真好。宗教或者说耶稣的牺牲与殖民扩张水火不容,丑化殖民主义与美化宗教信仰的内在矛盾逻辑,有刻意之嫌,牺牲的悲情民族史诗感很容易往阿拉伯劳伦斯上靠,整体上是奥斯卡史诗的悲怆定位,但最终归属戛纳。摄影既写实又梦幻,大幅自然光又烟雾缭绕凸出未开发的隐秘真实。信仰和现实必须区分对待。信仰同样的宗教,并不意味着就是一家人有共同利益。殖民者为了政治需要,还是会尽快占领大量的土地,即使这意味着杀戮同样信仰上帝的人们。传教士和殖民者都是西方人,但扮演不同的角色自然有不同的考虑,也不能把殖民侵略归罪于教会。刚去了瀑布又去了科尔多瓦的诸多耶稣会旧址,再看此片,震撼于对伊瓜苏和瓜拉尼人还原的强大能力。人物塑造其实比较稀薄,包括对手戏的处理和人物情感逻辑转折也不算多么出众,但罗伯特.德尼罗在狂欢节那场内心戏确是独一无二,导向后来合理的杀弟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