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注:已完结
类型:爱情
主演:菲利浦·诺瓦雷 马西莫·特罗西 玛莉亚·嘉西亚·古欣娜塔 雷纳托·斯卡
导演:迈克尔·莱德福
语言:意大利语 西班牙语
年代:未知
简介: 北京。某所不大不小的邮局,青年小豆是属于设置各类信筒的外线人员,一天邮局突然将他调回,第五区路段的邮差因违章偷拆人家信而被收审,邮局让他负责接管送信手续。 小豆拿到不知传了多少人的发旧的路段图及骑起来直响的自行车,在第五区域熟悉了两三天之后,就能往来胡同楼群内送信了。这样免不了对这里各色各类的家庭及人有些了解,那些以前从未见过听过的人和事,对他心灵多多少少起了些震动…… 小豆一直和姐姐在老平房里过着情如手足的纯朴的生活,那份在他心底留下来的早年失去父母的凄凉,由于日子渐渐延续,他已经淡忘了许多许多,但新婚的姐姐和姐夫的生活,打破了这老平房以往平静的气氛,使他心底产生了一些不安和躁动的情绪。 邮局里女青年云清人都说长得不漂亮,但在频繁的工作接触中小豆却觉得她长得并不丑,一个是管理信件的一个是专门送信的,这样在他们之间自然而然有了一些关系…… 五区A住宅来了封装饰特别的信函,这驱使小豆动了窥视之心,他悄悄将信函拿回家,拆开来偷看了内容,从此他好象养成了这样一种自然不自然的习惯,固定地拆着这家的信函,并想办法送回去不让别人看到,从取信者及小豆异常的行为看,那是一个感情即将破裂的家庭生活的纪录。 B住宅那封超重的信件,也让小豆情不自禁拆开偷看了,里面装的都是过去的照片,仅有几行字是一对破灭了希望的青年人,写给他父母的绝望的遗书。 小豆抵不住从信中了解到的现实生活的诱惑,却又消除不掉心里障碍,此时云清让小豆自然不自然地进入了那种俩人之间积累的心绪里,他们体味着各自以前从未有过的经历。 五区C住宅接连来了几封装饰奇怪的信函,却始终不见有人收信,小豆又悄悄将几封信拿回家,拆开偷看内容,他原本想把信封好,第二天送回去,但在处理过程中,不慎信被损坏,在无法补救的情况下,他为了不留痕迹,将那几封信销毁了,但他心里却埋下了更加不安与躁动的情绪。 后来不知什么原因,C住宅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信来,这使小豆内心又起余悸,一天上午,他按地址找到了那个写信的人家,意外地发现那位男子是一个狂热的吸毒者,他只是向小豆重复着他想象出来的话,并说这都是小豆不知道的,只是他才能知道和体会到。 一片崭新的住宅区域在大雪沉沉的气氛里隐隐约约……一个男人将脚手架铁链拉得哗哗直响,原来他是小豆,他正在将一个崭新的信筒埋在地上…… 邮差电影网友评论:大多数人意识不到诗和人真正的关系,他们很少目视前方、眺望着生活;当他们站在湍急的河水中,他们太过关注自己仓皇无助的倒影,而很少凝视河流。我说诗是氧气,他们常常会笑。他们说世上有太多比诗重要的东西:油盐柴米、大陆的盐矿、地底的黄金…因为他们很少意识到,自己一边说着这个人间不值得久留、一边继续耕作和生活,是因为他们也会相信诗人所歌唱的远方;是因为他们也向往和怀念诗人所笃信的浪漫永恒。每一天,都有自我毁灭者把诗人挂在树上;每一天,诗人在这个世界的各个角落诞生。世上并没有能写在纸上、印在书上、垂留青史、扔进火堆的诗…只有无数沉重或轻盈的翅膀;只有无数次被大浪卷去、又无数次被浪潮重新铺陈在海岸的,人间值得的证据单车、小岛、大海、风、爱情、友情、诗歌...像是阅读了一位诗人遇到的传说。诗歌是Mario感知爱与美的开始,就像他对Pablo说“如果不曾遇到你,我也不会写下这首诗。”插曲和意大利小岛的味道好配,拍的真美。Mario的眼睛干净纯真,关于小岛上最美妙的事物也从“BeatriceRusso”到“第一,是海湾的海浪声,轻轻的;第二,海浪,大声的;第三,掠过悬崖的风声;第四,滑过灌木丛的风声;第五,爸爸忧愁的渔网声;第六,教堂哀伤的钟声;第七,岛上布满星星的天空,我从未感受到天空如此的美;第八,Pablito的心跳声。”人民热爱聂鲁达!“诗歌不属于写作的人,而属于最需要它们的人”,马里奥需要,阿雅特里斯需要。海岛渔村的劳动人民生活充满诗意,诗歌的力量甚至化解了持枪婶婶的敌意。这是暗喻,聂鲁达诲人不倦;共产主义者、集会、声音、找寻、平等对话,这些也恰似譬喻,描绘出一种时代思潮下的鲜活切面,意大利的,左派的,诗人的,普通人的,自然生发,诗意盎然。8.5/一部浪漫又细腻充满诗意的电影淡淡的叙事淳朴的人和爱情美好的友情还有动听的旋律和岛上最美好的事物“海湾的海浪声轻轻的海浪大声的掠过悬崖上的风穿过灌木林的风爸爸忧伤的渔网教堂的神父敲响哀伤的钟声岛上布满星星的夜空Pablito的心跳…”被这些美丽的暗喻打动了果然诗歌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表达方式想为你写诗为你静止能感受到吗缪斯女神存在于一切之中。在大海翻腾的浪花中,在缀满星星的墨蓝的天幕下,在宛若情人抚弄的树梢间的微风中,在一瞬间攫住你的爱人的眼眸中。我们往往匆匆经过这一切,而忘记了感受。也许我们只是普通人,不像诗人那般被缪斯选中,能把感情精确地转化为诗歌,但是,要记得诗意地去生活,让诗意,擦亮我们的眼睛,去认真地看这个世界导演Massimo当年读到一本名为《BurningPatience》的小说时,不顾心脏病,将早已安排的移植手术推迟,将小说改编成电影,并主演了片中的男主角。影片极快完成了分镜头拍摄,在最后一个镜头杀青后不到12个小时,Massimo心脏病发作,1994年6月4日与世长辞,年仅41岁。戏内戏外,都是诗歌之火。一个很Italia的故事,最打动我的不是地中海的乡村风景,也不是聂鲁达的优美诗句,而是人与人之间那种质朴而又真诚的情谊,男主角身患心脏病还坚持出演也尤为动人,戏剧性的是在本片杀青后不到12个小时,男主角心脏病发作去世,跟本片的结局不谋而合,使得这部电影更具悲剧色彩,真是让人感叹不已!一个原本粗鄙而略显蒙昧的邮差,在诗人的影响和诗的感召下,觉醒了自我,也就唤醒了对美的渴望。他有了自我意识,开始自主思考。他渴望跃动如精灵的海水,渴望轻抚如恋人的微风;渴望云卷云舒,渴望夜空繁星;渴望在文字间游曳摇荡,渴望在爱人边絮语蜷缩。他开始渴望一切,他终将拥抱所有。是的,我知道有一片海滩!幸运的是,我在向它走去。。我将会看到玫瑰般凝固的晚霞,黎明前退向朝阳的金黄泡沫,我听到海潮起落与白沙的细语摩挲,我也将勇敢的面对无光的夜晚吞噬天地的咆哮。。一首诗能改变什么?一个国家,一个人生。。。这也是就是最好的演员,最好的电影。我对邮差及邮政有特殊的喜爱。印象深刻是意大利的海岛,浪涛拍打海滨岩石和沙滩,音乐很美,不太喜欢这个故事。不清楚主角是邮差还是聂鲁达。说:诗歌不属于写它们的人,而属于需要它们的人。不觉得这是个浪漫的爱情故事,甚至不觉得Mario和Beatrice之间有爱情。"你的微笑像蝴蝶一样飞过你的脸庞",我也想写一个暗喻,但不足以描述影片带给我的感受。地中海的海浪声,掠过悬崖的风声,爸爸忧愁的渔网声,岛上布满星星的天空,太可爱的电影,太温暖的友情,太美好的爱情,结局又那么忧伤。诗歌不只属于爱情,还属于生命,还要用来战斗。邮差那让人无法忘怀的朴实与热诚,像被白浪拍打的崖石一样,不起眼却隽永。有一类人,总是自有、或给人以迸发的灵感,经过他的海浪,总能拍出美丽的浪花。PS:觉得自行车才能衬出男人的帅(骑个共享单车一路铃铛按到震天响的除外),有些开豪车的男子真是被车衬得黯无气质。
备注:已完结
类型:剧情
主演:奥逊·威尔斯 OjaKodar 约瑟夫·科顿 弗朗索瓦·莱兴巴赫
导演:奥逊·威尔斯
语言:英语 法
年代:未知
简介:厌倦了逃亡生涯的匈牙利赝品画家艾米尔;德霍瑞(ElmyrdeHory)于1969年回到西班牙伊维萨岛,成为岛上名人,并结识了美国作家克利福德;艾尔文(CliffordIrving)。导演奥逊;威尔斯在介绍艾米尔;德霍瑞的同时穿插讲述了曾轰动一时的克利福德;艾尔文造假美国飞行业大亨霍华德;休斯自传案,随后又杜撰了女友欧嘉;蔻达(OjaKodar)与毕加索之间的一段奇事。真假穿插中,奥逊;威尔斯提出了“艺术是什么”与作品归属权的问题。本片是美国导演奥逊;威尔斯的最后一部完整的电影作品,大部分镜头素材来自由艾尔文;克利福德编剧,法国导演弗朗索瓦;莱兴巴赫(FrancoisReichenbach)导演的关于匈牙利赝品画家艾米尔;德霍瑞的BBC纪录片。赝品电影网友评论:8.5一件艺术作品,不管其是真迹亦或赝品,存在于其中的艺术性是不容置疑的,都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这是奥逊威尔斯这部纪录片的主题,他在这部影像论文中,利用大胆的剪辑创造出一种肆意穿梭于虚实之间的形式自由的叙事,他不仅在这部电影中提到了两位造假大师也回顾了自己职业生涯中的某些特定经历作者不是鉴定真伪的标准,艺术本身即是真实,尽管它永远包含假的东西:[赝品]这个核心论点就算放在奥逊威尔斯的时代也不是什么新发现。他费尽全力论证了这个显而易见的论点,却一没解构自己这个作者的位置、二也无法说清艺术怎样才是真实的。对于那些自娱自乐的杂耍蒙太奇我只能说:好吧你高兴就好。确实对著作权提出了新的挑战,但从本纪录片这样买版权后重新剪辑的是有著作权的,Irving的案例创作本身应当被保护,内容的虚假是另一回事,Emir只要不署名就不是侵权,但这些是不是艺术,狭义的认为不是,如虚假或无原创性,广义上即使是仿品也有其相对的艺术魅力。蒙太奇的魔法!不留余味的快节奏快速把人拉入这场孰是孰非真假难辨的漩涡中,纪录片再加工的伪纪录片,奥胖打破界线与你讨论艺术与赝品,真实与虚假。会想到无敌的《西力传》,但奥胖显然更诚恳,向你欺骗再向你坦白,抛出了结论,至于信任与否,观众自有定论。9。最爱的纪录片,这是关于谎言与欺骗的作品。没有砖家就没有赝品,奥胖真真假假的蒙太奇玩法加上最后揭晓他埋下的雷真是狠打银幕前砖家的脸。电影里也不是只有画家与作家两位造假天才,还有一位银幕造假天才。奥胖这部实验记录片比疙瘩的略知一二易懂的多了信息量大,剪辑牛B,但看的一脸懵逼。Oursongswillallbesilenced,butwhatofit?Goonsinging.Maybeaman''snamedoesn''tmatterallthatmuch.不得不佩服奥逊维尔斯对世事的深刻洞明,以及用特别的方式来阐释自己观点的手法,虽然这种阐述一开始不容易被接受,甚至觉得不知所云,挨过30分钟之后,熟悉他的方式,随着加入他臆想的毕加索的章节混入,观影开始变得有趣起来。带有些自传性质的元电影,大量炫技式的剪辑手法,不过这也仅是电影方面,纵观奥森威尔斯的传奇一生真是令人仰慕,真是天才,外星人一样的脑回路,这个人绝对是一个超级前卫的先锋艺术家此片风格对高达后期的影响一目了然,只可惜最后两分钟结尾突然乏力了,颇有画蛇添足之感,之前86分钟绝对是五星标准。奥胖真艺术家,对于艺术和电影的理解已经趋于化境。看完这个片子让我有一种不好的联想。公民凯恩,奥逊威尔斯,传奇中的传奇,天才中的天才,大师中的大师,跟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艺术伪造者,难道是同一路人?蒙太奇速度快赶上苏联人了;第一人称叙事;深焦、中景、特写、大特写;JazzImprovisation;Artisfake!一部坏小子型的纪录片,真迹与赝品,伪造者与专家,“这世界上没有真品和赝品之分,只有模仿的好的赝品和模仿的差的赝品的区别。”
备注:已完结
类型:剧情
主演:托马斯·米兰 DanielaSilverio 克里斯蒂娜·布瓦松
导演: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
语言:意大利语 英语 法语
年代:未知
简介:电影导演尼科洛·法拉刚刚离婚,创作上又遇到了危机。他和一个叫马维的女孩交往,有个男人也在追求着马维。尼科洛正在准备拍摄一部爱情片,但却始终无法选出女主角。他和马维为了躲避另外男人的追踪,开车前往乡下,但他和马维都搞不清楚两人的感情和关系。马维后来却失踪了,尼科洛怎么也找不到。 尼科洛继续寻找女主角,遇到了伊达,两人开始交往。尼科洛给伊达讲了很多自己和别人的故事,也谈到了马维。伊达帮尼科洛找到了马维的地址,但尼科洛很麻烦地找到马维时,却发现她已经和另一个女孩住在一起。 尼科洛和伊达结了婚,两人去度蜜月,来到冬天阴冷寂寞的海边。尼科洛说,他要的就是孤独。两热回到旅馆,伊达街道消息,她怀孕了,但孩子却不是尼科洛的。尼科洛离开伊达,一个人回到房间,坐在窗台上,想到自己就象是一个小星球,在宇宙中飞翔,前往太阳系去看物质是怎样分配的。一个女人的身份证明电影网友评论:导演放置了太多的留白,情绪在蔓延,电影的完整度却要观众自己补完。跳跃性的剪接并不影响叙事,但很多镜头的给予,确实不知导演是心中有所特指,还是完全的灵感突发。中场的雾,现实又超现实,既是第一段恋情矛盾不安的具象,也是这一段恋情结束的预告。片名是确认一个女人的身份,或者说其实他们都是同一个女人。这个女人是导演寻找的女主,当然更是他在生活里寻找的爱情。前后两段爱情都没能长久:前者虽然一直爱马维,但不能给予她想要的爱;后者不接受伊达努力满足自己的爱,不是因为别人的孩子,是他没那么爱她。片中警告他的男人,跟踪他的男人,寄鲜花的人是谁?这始终是留给观众的一个疑问,我觉得那并不是真的有人雇佣人来恐吓他的。也许只是巧合,而以此象征的恐惧与不安,既可以是对这个社会的,也可以是真正使男主三段爱情失败的性格缺陷大雾场景,威尼斯水面的场景氛围拍的不错,情色场面拍的有美感,前卫电子乐带来的精神氛围也挺特别。可情节之反叙事因果常规实在是散到了不明所以毫无头绪的境地,一些分支线索的出现与消失都莫名其妙,加之影像多数时间都很昏暗,观影全程睡倒三次。加之男主角也毫无情圣的形象气质,那么多女性对他的若即若离显得缺乏说服力,难道全片其实是他在孤独落魄中的一场春梦?2.8星吧。第7届北影节,临时起意冒险去看的,下午场。也是那次北影节在资料馆看的第一场。晚上就直接三里屯和黄粱TITANIC105年了。好像这届北影节还有!确实挺难看进去的估计多数人都是。现在只记得一些剧照和这个片名了。都忘了自己看过。放映画质不太好。反正热门的抢不上。2017.4.14资料馆1号厅感觉整个片子的基调是孤独。几段床戏,对肉体的袒露,肉体仿佛成了一种符号。最喜欢的三场戏,迷雾中女主的的害怕,逃离和回归。情感的纠葛,欲逃不能逃,很暧昧;男主在找回马维时,回避了马维。在马维要火柴时,掏出了火柴又不敢给,对望时马维强忍着泪;威尼斯海上男主和伊达的对白,有意大利风情..开场大俯拍大师手笔走起,运镜始终平稳精准,唯美床戏展现女人几何美,室内门窗框形构图多处对话镜语和声音选用精妙异常,自然摄影仿若油画,主角色彩对立,电子乐怀旧感十足。大雾恐慌,照片线索,树上奇物,蚌的性器象征,骑马暗示,躲避男性后窗内外默默对视+求婚后喜当爹,变作飞向太阳的脑洞。#非常喜爱这个故事,是安东尼奥尼比较工整和平稳的一次发挥(剧作的小细节、伏笔照应很多,结尾尤其),少了很多透着绝望的诗性的发挥,前后两个女主角和谐地分割了剧情,让创作危机的男导演主角不断暴露非知识分子的可悲一面。而且关于女性的性启蒙方面也挺大胆的,安东尼奥尼的女性角色相当精彩。短发女人太明艳了,看了一个星期的电影真的看不懂了。如果能够阅读安东尼奥尼那一定是超越意识流的冲击。独处时电子乐气氛诡异静谧,发散性很强。平静的大海让我落泪,窗外的白鸽凝视爱和希望的告白。爱上你是宿命。你是我的节日、新年。镜头好美。欧洲美学的浪漫和厚重是自然而广阔的。開頭與結尾的上樓,找不到鑰匙與鑰匙在手中,最後打開門看見窗。漂浮在水面的小舟上的求婚,用一個錯誤解決另一個錯誤,諷刺的是她說懷孕了但父親不是他。所有人都虛偽,他反而覺得解脫,暢想科幻片的故事。前半段的剪接部分令人費解,再加上字幕也翻譯夠爛看得不順心再看了一次,安东尼奥尼对现代社会中男女关系的把握不可说不精妙。这是一个一切欲望皆可满足的情感荒漠。本片表达没有那么抽象诗意。但也足够细腻。最后飞向太空的结尾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画面还是一贯的精致,配乐也很赞。不算大师的最好,但也远在水准之上了。看得有些打瞌,也有些孤单,不过这都在意料之中。印象最深的是迷雾那场戏,不过联想到雾霾驾车出行就容易出戏了。从译名到情理的探讨,都像是从《过客》里对接过来的,以致于这两部电影的结尾我现在都有点混淆。欧洲文艺片中的两性问题,难理解阿。北影节资料馆【7.8】人与人之间的爱情应该是什么样的,安东尼奥尼借尼科洛和玛维以及伊达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部分场景和镜头处理得很棒,大雾那段恍若梦境,但整体上还是因为安东尼奥尼的个人风格而显得毫无生气,虽然只有两个多小时,却仿佛已经消耗了半天光阴。唯一没看“懂”的安氏作品(甚至有如此浅显、众多的台词?)。无论是跳跃的片段,变幻的人物,还是迷离的空间,隐喻的细节,都有些太惘然了,几乎很难体验到从前那种隐在的虚无之决力,但同时爱情故事又仿佛在往史诗气质流转,也许只是此梦来去太匆匆?
备注:已完结
类型:战争
主演:尼古拉·布尔里亚耶夫 瓦连京·祖布科夫 叶甫盖尼·扎里科夫 斯捷潘·克
语言:俄语 德语
年代:未知
简介:残酷的战争摧毁了12岁男孩伊万(NikolayBurlyaev饰)的童年,母亲和姐姐早年被德国军队杀害,小小年纪的伊万也不得不走上战场,成为一名在战火和死亡中穿梭的侦察兵。 由于年龄的关系,中尉戈克森甚至不敢相信伊万的身份,但从科赫林上校(ValentinZubkov饰)的口中,他得知眼前这瘦小的男孩竟如此果敢。科赫林上校希望将伊万带离战场,送他到远方读书。然而伊万却拒绝离开,这个勇敢的男孩决心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本片荣获1962年旧金山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和1962年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伊万的童年电影网友评论:伊万是疯的,是只怪物,也是个小英雄。现实世界里,他是战争最无辜、最可怜的牺牲品。这孩子,让人不禁怜爱,却早被暴力所内化、锻造。村民遭屠洗的过程中,纳粹杀掉伊万母亲的同时,也扼杀了他。然而,他活着。在那个残酷的时刻,他目睹身边的同胞纷纷倒下。对于他而言,清醒状态下的噩梦与夜睡时的梦魇并没有什么分别。他们被人杀,也要起来杀人,并开始习惯屠戮。他们惟一具有勇气的决定,就是在面对这难受的苦痛中选择仇恨和逃避。他们战斗,并在战斗中逃离这种恐惧。而一旦黑夜卸除他们的警备,一旦他们入睡,就又恢复了儿童的稚弱,这时,恐惧再次出现,而他们又重拾起想要忘却的记忆。这就是伊万战争使儿童无奈的更早的成熟,伊万就是如此。本片没有大场面战争镜头,而是通过微小的局部战争和场面呈现出战争的残忍冷酷。最后戈培尔氰化钾毒杀全家尸体横陈的场景也是惨烈,无论是苏联还是德国,代价都惨痛。世界最好不要有战争。全片摄影精致,诗意化,从第一个镜头就漂亮。白桦林撩妹,跨壕沟接吻,很优美。塔可夫斯基第一部剧情长片就很厉害,有些人注定是拍电影的。我看的版本字幕缺失错漏不少一出手就不同凡响!从老塔卓越的处女作里,我们能看出真正对他影响深远的是卡拉托佐夫/乌鲁谢夫斯基这一对搭档,他繁复而抒情气质浓郁的调度显然是在效仿《雁南飞》等作品。这部非典型苏式战争片把视角彻彻底底放在了人的身上,以伊万的童年遭遇来展现战争对主观和人精神与爱情的摧毁。因此影片最终其实是一组三联画,重心落在心理层面和梦境刻画。这大概是本片对老塔未来发展的最大意义。回忆,梦境,幻想,三者结合连接得如此和谐。平静内敛的叙事风格。诗意的镜头下是流动的自然万物和冷峻孤寂的世界,它让战争的残酷性变得令人毛骨悚然。战争造就了伊万的英雄主义,同时它毁灭了伊万作为个体生命尤其是作为孩童来说的自由和享乐,他的生命由此变得扭曲而单一,他的死是必然的,因为只有这样战争才能最终完成它在影片中的一个隐含使命,即拷问人性的真相。从拍摄手法来讲,值得一看和学习从拍摄主题来讲,非常值得商讨。伊凡,因为战争成为孤儿。如何出生入死,如何建立功业?只有通过他的官衔来传递。从人物出现到最终死亡,其实是伊凡的一幅幅回忆,也没法衬托战争的残酷。穿过沼泽去敌方是为了什么?就这样送了性命。美丽的白桦林,医务官玛莎这段似是而非的恋爱,同样是衬托战争的残酷?根据鲍哥莫洛夫的小说改编。小说作者以准确而专注的眼光描写了战争。小说采用了哈尔采夫的第一人称,是平铺直叙的。而塔尔可夫斯基决定在片中一定要加上伊凡的梦。他要让伊凡在银幕上生活在两组镜头中:一组是现实世界,在这里他是一名侦察员,执行着战斗任务;而另一组,那便是他的梦幻与回忆的世界。他只是孩子,靠痛苦与恐惧存活,他在仇恨和绝望中甚至没有一位母亲为此伤痛和自豪。战争创造英雄并让他们在它自己塑造的社会中受尽磨难直至毁灭。天朝喜爱把英雄主义作为探讨主题,忽略战争的真实和残酷。“真正的褒奖并不是金狮奖,而是电影能在那些反对战争、争取自由的人当中引发讨论的兴趣。萨特”85/100老塔的战争片,长片处女作,不少意识层面的描写,诗意的镜头调度已经展露出相当多的大师导演技法了,虚实结合,梦境交织,客观与主观镜头转换跳跃,然而这部已经相当通俗好懂了,摄影非常美。梦境越美丽,现实越残酷,少年已经满是仇恨。长官上演了示范性的军中霸道撩妹,可惜人物没展开树林里玛莎的主观镜头唯美而破碎,以本真的状态面对着战争。伊万用手电筒照着墙壁的主观镜头则是惊恐而迷茫,惧怕又仇恨着战争。滴水的背景声音提醒着时间的流动,诗意散文化的镜语在湿漉漉的影像里游荡,向着未知的危险进发。深植于潜意识的情感在梦境中散发,战争的真实感令人触目惊心。(9.1)如此朴实无华却又惊为天人,身为一部战争片,几乎没有战争镜头,却总弥漫着一股硝烟的味道;那些平凡人的爱恋、痛恨、短暂的温馨与幸福都在时代里成为碎片的回忆,最不应该与战争有所纠葛的孩子却成为了最终的牺牲品。最后的闪回中奔跑的伊万催人泪下,这是最顶级的战争片,没有之一。塔可夫斯基的梦境给了我完全不同于费里尼的观感,费里尼是天马行空的荒诞,而塔可夫斯基则是真实的反映了一个濒临崩溃的儿童的世界。用梦境的美好来反衬现实的痛苦,用幻境来表达仇恨的执念。苏维埃胜利的号角吹响了,可这又和伊万有什么关系呢?他的世界早已在战争的炮火声中灭亡。这是塔可夫斯基28岁时的作品,作为处女作,思想的高度和镜头语言之美已然让人折服。超现实主义的悠然梦境和黑暗恐怖的现实是贯穿电影的两条线,海与天空,死尸与枪火,战争的原罪被进一步放大了,是它造就了这个最不似孩子的孩子,这便是战争的代价。8.4分。
备注:已完结
类型:剧情
主演:瓦妮莎·雷德格雷夫 莎拉·米尔斯 戴维·海明斯 约翰·卡索 简·伯金
导演: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
语言:英语
年代:未知
简介:真相与幻想之间的界限是什么?感官是否能助我们认识世界?影片用一个摄影师的故事,铺开了一系列哲学、心理学的问号 主角是摄影师托马斯(戴维·海明斯 David Hemmings饰),某天他在公园里抓拍到年轻情侣的系列照片,出人意表的是,照片中的一个女子简(瓦妮莎·雷德格瑞夫 Vanessa Redgrave饰)竟然不惜一切代价要回她的底片。这让托马斯非常疑惑,他相信这张照片许是拍下了某些不可告人的秘密。果然,他把照片放大后,看到了一具尸体和一个拿着枪的人。 一桩谋杀案的雏形在托马斯脑中展开。他前往公园寻到了尸体,但没有人肯相信他的推测,朋友们不愿意和他一起调查这是怎么回事。第二天,当托马斯再次来到公园,发现尸体已经消失无踪。只剩下一群人进行着一场虚拟的网球赛,打着并不存在的的网球。
备注:已完结
类型:美剧
主演:加奈儿·梦奈 克里斯·库珀 周洪 史蒂芬·詹姆士 奥德丽·瓦西莱夫斯基
导演:凯尔·帕特里克·奥瓦内兹
语言:英语
年代:未知
简介:新一季的剧情据报会偏离原作播客的内容,引入新角色及演员。JanelleMonáe饰演一名固执的女子,醒来时发现自己在独木舟上漂浮,而且失去了为何来到此处﹑以及她是谁的记忆。
备注:已完结
类型:剧情
主演:哈里森·福特 丹·史蒂文斯 凯伦·吉兰 布莱德利·惠特福德 珍·路易莎
导演:克里斯·桑德斯
语言:葡萄牙语,英语,法语
年代:未知
简介:巴克是一只骨骼壮硕身材强壮的狗,本来在大法官家里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的它,被园丁偷走,卖到了严寒的阿拉斯加,成为了雪橇犬。巴克坎坷的命运并没有就此终结,之后,它又辗转经历了好几个主人,他们残暴而又冷酷的对待巴克。不仅如此,巴克在狗群中也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而经历了巨大的挑战 。 这一次,约翰(哈里森?福特Harrison Ford 饰)成为了巴克的新主人,幸运的是,约翰是一个善良的男人,他不仅非常温柔的对待巴克,还治好了它伤痕累累的身体。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人一狗之间产生了坚实的友谊。然而,在一场意外中,约翰被印第安人杀死了,愤怒的巴克失去了理智,它要为自己的主人报仇
备注:已完结
类型:喜剧
主演:阿米达普·巴强 塔布 帕莱什·拉瓦尔 ZohraSehgal Swin
导演:R.Balki
语言:北印度语
年代:未知
简介:主演:阿米达普·巴强/塔布/帕莱什·拉瓦尔/ZohraSehgal/SwiniKhera/VinayJai导演:R.Balki语言:北印度语地区:印度编剧:类型:喜剧/爱情上映时间:2007-05-25 别名:LessSugar用户标签:印度电影,印度,爱情,喜剧,美食,宝莱坞,2007,生活片长:131分钟imdb编号:tt0976026影片讲述了在伦敦经营一家印度传统料理店的男主角结识到一名美貌的女子,虽然男主人公已年近花甲,但仍与这位妙龄女郎陷入热恋中。影片以两个人的忘年恋情和印度传统料理为主脉络,为观众带来了一个既轻松感人又幽默浪漫的爱情喜剧故事。这部影片据称充分展示了宝莱坞影片的精髓。低糖电影网友评论:我中毒了,完完全全地被迷住了。影片中伦敦和德里像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伦敦篇,男女主角邂逅,相爱,那是浪漫的异国;回到德里,要面对随和但不看好他们感情的女方父亲,这是尴尬的现实,唯有爱,在哪里都不变。这个romance片深得我心,遗憾得是,片子竟然连场吻戏都没有,太纯洁了吧。厨房里五颜六色的美食实在是太美好咯,原来印度菜不是咖喱、咖喱和咖喱。男女主角的相识有点像《我叫金三顺》里的姐姐姐夫,借伞还伞什么的肯定是跟白娘娘学的,大叔还会少林绝技狮子吼。女主每次离开时留下长发飘飘的背影很正,男主好BLX,随便一句话他就要一个人默默OS半天,怨念好久。母:吃饭啊~子:不想吃。母:那我终于可以不吃那些苦药了。子:什么?母:我活着就是为了给你做饭,你现在连饭都不吃了,我也不用活了,不吃药了!子:你活着是为了看电视,你要是死了,谁去看那些肌肉男?谁去看欲望都市?你要是死了,电视台就要倒闭了!你快点吃药吧!看过之后我还是不知道这部电影想干嘛。前半段每次女主角回眸微笑时响起的那个诡异的印度音乐简直不能忍,瞬间拉低逼格。男主角整个性格超级别扭,也不知道是翻译还是剧本的问题,反正就是觉得他不会好好说话。这见鬼的电影居然两个多小时,拍那么长干嘛?!烹饪仅仅是一份职业吗?烹饪是这个世界上最精湛的艺术,它比那些房间里的油画还要伟大。因为那些油画艺术吸引的仅仅是人们的视觉,仅仅眼睛而已,但是我们在这里创作的,吸引的是人们的视觉,嗅觉和味觉,因此我们是这个世界上最精湛的艺术家。我想爱情真的是超越年龄的吧。和爱的人在一起五年十年,也好过和不爱的人一起几十年。影片中的忘年恋和癌症小女孩的死,都传达着生命的不确定性、戏剧性。不管是谁都该好好珍惜当下,热爱生活,这真是永恒的主题。印度大叔好有魅力啊~影片开篇倒挺让人有兴趣继续看下去,但真看下去了,就发现印度电影不靠谱的毛病又犯了。种种情节的转承堪称不负责任,人物关系感情的发展也是大跃进。我感觉这部电影的卖点就是让印度国内人看看老年帅哥和中年美女在英国玩一把忘年恋。2012.12.25.圣诞节看看这轻松点的电影,就饶了自己吧。巴强叔叔,哦不,巴强爷爷,果然是印度最帅的爷爷*_*派妈在里面也很好看。印度日常生活中实现不了的故事,哼哼,宝莱坞您就慢慢造梦吧~~~印度电影的剪辑总是那么长,在别人看来90分钟的故事印度人能呈现出120分钟的情节。此片温情而动心,老少配的爱情很幽默也有意思,除了厨房的高超手艺,花甲大叔爱情也是也会玉树临风般的美妙。女主角的几回头确实很宝莱坞-_-倒是戴Versace帅到爆的印度蜀黍(or爷爷?)和misssexy小萝莉让这段重口味的忘年恋出人意料地小清新了把!被萌到了????女主角的几回头确实很宝莱坞-_-倒是戴Versace帅到爆的印度蜀黍(or爷爷?)和misssexy小萝莉让这段重口味的忘年恋出人意料地小清新了把!被萌到了?劇情填不滿這麼長的時間只在細節處非常羅嗦,沒有看完。聽這印度語中間忽然冒出來幾個英文單詞然後瞬間又穿回印度語痛苦死了。中間一些臺詞倒是很有意思
备注:已完结
类型:爱情
主演:Polnat Boonma 雅琳达·邦恩纳克 Yarinda Bunn
导演:楚克·萨克瑞科
语言:泰语
年代:未知
简介:故事发生于一座地处偏僻的小镇之中,德鲁(欧帕瓦·吉沙晚迪 Pawat Chittsawangdee 饰)是刚刚搬来这里的男孩,鲍勃(萨达农·杜隆卡沃 Sadanont Durongkhaweroj 饰)成为了他在这里认识的第一个朋友。两个男孩之间很快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份友情慢慢转化成为了爱情。闭塞而又保守的民风让德鲁和鲍勃都选择将这段注定会遭到世俗非议的感情埋藏在心底。 一晃眼23年过去,鲍勃早已和一位名叫奥恩(雅琳达·邦恩纳克 Yarinda Boonnak 饰)的女子结为了夫妻。因为工作的缘故,鲍勃回到了记忆中的那个小镇,在那里,他遇见了年轻的学生李维,李维的一颦一笑让鲍勃思念起了德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