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注:已完结
类型:剧情
导演:让-吕克·戈达尔
语言:法语 英语 德语 意
年代:未知
简介:主演:碧姬·芭铎/米歇尔·皮寇利/杰克·帕兰斯/弗里茨·导演:让-吕克·戈达尔语言:法语/英语/德语/意大利语地区:法国/意大利编剧:让-吕克·戈达尔/阿尔贝托·莫拉维亚类型:剧情上映时间:1963-10-29 别名:轻蔑/Contempt用户标签:法国,戈达尔,新浪潮,法国电影,JeanLucGodard,Jean-Luc_Godard,1963,1960s片长:103分钟imdb编号:tt0057345保罗(米歇尔·皮寇利MichelPiccoli饰)与卡米尔(碧姬·芭铎BrigitteBardot饰)是一对幸福的夫妻,保罗剧作家的工作也足以保证他们的衣食无忧。一次,制片人普罗可修(杰克·帕兰斯JackPalance饰)邀请这对夫妻参加一个会谈,在会谈之中,面对着滔滔不绝的丈夫,卡米尔的心中第一次浮现出了一种名为“轻蔑”的可怕情感。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情感非但没有减弱,反而越来越强烈,强烈到她已经无法再像以前那样的对丈夫施以深刻的爱意。同时,英俊帅气的普罗可修吸引了卡米尔的注意,两人越走越近。当奸情败露后,保罗大发雷霆,可卡米尔和普罗可修却毫不在意的驾驶着豪车扬长而去,哪知道,悲剧性的命运正在前方等待着他们。蔑视电影网友评论:荷马史诗奥德赛的互文从形式到内容全方位统摄整部电影,从这个角度上,构思和实现都称得上精彩。但是没有了这种结构,这个爱情故事就显得有些单薄冗余和絮叨,要是蔑视的过程(特别是漫长的室内吵架戏)能够写得信息量更丰富、挖掘层次更深、台词更精致提炼、更有趣具有可看性的话,整个电影会比较极致没有明显软肋。开头的三色变化和看似反复无意义实则暗示女主渴望男主真实而非空洞的理解与赞美(回看其实是蔑视的真正开端)、结尾的戏与戏中戏合一的大海、奥德赛戏里的镜头语言时不时拿出来寓意戏外男女主心理结构和关系嬗变的叙事方式与剪辑、男女主回忆组成的心理蒙太奇、对电影商业化和戏剧艺术性(现实和理想)的现实反映和反讽,都是出色的处理。可惜啰嗦的室内戏篇幅过长,导致情感理解及共情产生断层,那段配乐太魔性了,不知如何评价。88/100喜欢的点太多:开篇长镜头与演职人员旁白,最终冲向观者的镜头,红黄蓝三色灯光下芭铎那迷人的肉体,饰演自己的弗里茨·朗,“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偶现墙上的《哈泰利》《随心所欲》《惊魂记》海报,俯角的阶梯建筑,但是那个钢盔一样的假发我真的太不喜欢了。这次大景别运用的更多了,横摇镜头充分彰显空间感,彩色宽银幕下戈达尔那迷人的色彩运用(亦可视作《狂人皮埃罗》极致色彩的先声),室内调度越来越出神入化,相同配乐的反复运用放大并外化了情绪,作者有意识的自我折射与文本上的多重互文。以奥德赛为基础的重新解读与延伸,爱情是虚伪的,但它同样也是不可缺少的。而且这次,戈达尔离我们更近了,代价是更商业了,灵气也更少了。开头和两个剪切已经非常直白地说明我在玩,而且玩的很有意思。拍是一本正经的样子,但观者得不断在电影里面跳进跳出。点多的密密麻麻,而且布置的方式也很多,还玩了很多有趣的结构(这里可说很多很多东西,因为几乎每个联系点都至少有两层意思)配乐也非常有意思,有两个作用,一个是告诉你,我在玩,还有一个就是搞笑地告诉你,我在玩。结尾也是嘲弄式的,也是非常有意思。说《奥德赛》的不妨先去看看字数,就是爱情吧,戈达尔是站在旁观角度的,把思想穿插与电影形式杂糅,讲述方式与各种电影方法齐头并进,爱情观冲突,某种程度上又是客观现实与个人主观理念冲突,物欲影响,有共鸣就好了,没有就别强行解读了,挺美的画面也坚持不下去看他的作品,不过我倒是看的挺欢愉的,比安东尼奥尼高太多了8/10。垂直纵向摄影(悬崖阶梯/屋顶日光浴)创造古典现实主义,公寓空间的浮雕/男女主角形成对称构图耐人寻味;朗与荷马并列/不妥协的艺术家,秘书弓背当桌子写支票、像丢铁饼一样丢样片盒的制片家/金钱武器,编剧从书柜里拿枪/知识武器劝住女友离开却没能力使用,片头床上谈心的蓝/红滤镜消解色情形象。神话、剧本和现实的三重Intertextuality处理得极好,自我指涉从开镜导演出声便以开始,翻译和合拍又具嘲讽意味。深沉的弦乐让片段式的神话叙事得以连接,也阻止了我antonioniphobia的发作。唯一的缺点就是太严肃地引经据典了,坚持到结局的互文丢掉了新颖感,不喜欢这样的处理。戈达尔的影片总有股迷人的力量,这部《蔑视》也不例外,印象深刻的场景画面比比皆是。影片讲述剧作家保罗和妻子卡米尔的关系变化,当美国富有制片人出现后,她便开始轻视他,声称已经不再爱他,转而投入美国人的怀抱。戈达尔像个顽童,肆无忌惮地运用各种视听形式,无拘无束无所顾忌。主题旋律和宽银幕较多现实指涉:借朗导演的以荷马史诗为题材的剧中剧,在古今文化之间穿梭,以奥德赛十年回家之旅的新解读,暗合当代剧作家与妻子的两性处境,引出戈达尔对当代电影生产体系的探讨,其中包括对好莱坞制片人制的揶揄及对资本的反抗;从「自由与责任」角度对女性主义的诠释,也颇为耐人寻味。(详见长评)1963,戈达尔。安德烈·巴赞“电影就是通过我们的观看审视我们的欲望世界”。间隔效果:话外音报幕、拍摄场面、镜头朝向观众、戏中戏,滤镜:红、原色(黄)、蓝,缓慢移动的长镜头使走动中的对话、争吵增添冗长压抑感。荷马奥德赛故事与现代剧作家互文。翻译:隔膜,金钱:商业与艺术人际关系。间离又揪心的情感(全景拍人物),奥德赛与主角的生活,两重文本的精彩互动(电影拍摄中的施虐受虐,婚姻生活的相爱相杀,无法读懂的女人心事……)。长焦镜头真的把背景碾成一幅画了啊。喧宾夺主的配乐不知道是不是出于反讽?以前都对高达无感这部终于被征服PS:BB比梦露美到不知道哪里去了!①开头将镜头对准观众,结尾又摆向大海,巧妙的模糊了现实与电影的界限,进入了那个巴赞所说的“更接近我们愿望的世界”。②在语言差异的处理上十分出彩,错误的翻译和理解营造了一个别样的氛围。③镜头是活的(蓝黄红三色滤镜、墨镜下的视角),故事却是死的,数次插入的管弦乐更是适得其反。喜欢全片不断反复响起的那段配乐,喜欢两个人在房间里对话时红黄蓝三色的交替。看完之后真想去读奥德赛和尤利西斯,希腊雕塑看得我不明觉厉。全程截图碧姬·芭铎的屁股,没什么比女神全裸在湛蓝的海水中畅游更令人神往的了。结尾让我想到祖与占,新浪潮的女人和车子真的是非常危险了。
备注:已完结
类型:剧情
主演:MadeleineAssas GhaliaLacroix Bérang
导演:让-吕克·戈达尔
语言:法语
年代:未知
简介:主演:MadeleineAssas/GhaliaLacroix/BérangèreAllaux/弗雷德里克·皮耶导演:让-吕克·戈达尔语言:法语地区:法国/瑞士编剧:让-吕克·戈达尔类型:剧情/喜剧/战争上映时间:1996-11-27 别名:用户标签:法国,戈达尔,JeanLucGodard,Jean-Luc_Godard,法国电影,新浪潮,1996,音乐片长:84分钟imdb编号:tt0116334影片将快节奏的智力综合表演,优美的哲学沉思以及在连珠炮弹的话语引用和战争场面中的爆发时刻天衣无缝地串联在一起,呈现出一幅色彩班驳的抽象派社会写生画。 戈达尔对当代国际政治热点与文化、艺术关系都有着深刻思考。正是由于这种思考,才有了《永远的莫扎特》一片的问世。 本片有两个故事线索:一伙年轻人一起去萨拉热窝旅行,在那里,他们计划参与一场戏剧的演出;与此同时,一名衰老的电影制作人渴望导演一部大制作电影,他满怀希望去了好莱坞。 通过通俗易懂的故事情节,这部电影毫不掩饰的表达了戈达尔对前南斯拉夫内战的厌恶,并一再的强调了他对西方强权政治的批判立场。而且,戈达尔认为强权政治不仅毁掉人们的生命,更是文化艺术的刽子手,在强权政治的把持下,电影,乃至其他人类文化都陷入了难以抽身的殖民文化泥潭中无法自拔。永远的莫扎特电影网友评论:戈达尔的后期作品似乎都在通过理论系统与方法论的拍摄环境(文学的、剧场的)解构作为电影的电影,阐述影像客观的、真实的意义。非平行多线叙事间交错表达的理想主义知识分子的政治观与哲学观无法亲验时的失意,从某种角度来说是对行为自由表达受阻的内部替补,使得创作僭越艺术框架成为可能。★★★☆戈达尔似乎用加谬味道的台词来吸引大家,叙事断裂,但最后时刻mozart与手机铃声的美妙交合很有腔调。。。或者是一孔之见,戈氏每一次都在电影里面进行技巧实验,但此次却缺乏一种闪现般的幽默调度。很想看懂其想如简介中所谓的“殖民文化泥潭”云云。PS,可作为电影本体论的论文论据。从一个极其有文学性的对白开始,故事中的一家人形成了两个走向,一个坐着卡车奔向了现实,另一群则走进了荒诞的战争。戈达尔的旁白一直在电影中存在,思考着电影和政治,战争之间的种种关联。哲学性太强以至于令太多人走不进去。后期的戈达尔作品信息量部部大到爆炸,这部里面又是杂糅了战争政治哲学等众多元素,文学性依旧是亮丽的标志,荒诞戏剧继续担当推动力,美学风格虽有转变却依旧保持了极强的辨识度,但作品本身难以靠近,杂乱又神秘。观感还不如大岛渚的《帰って来たヨッパライ》,也确实如片名所示,在纷繁的欧共体、南斯拉夫内战、法国经济衰退、电影吸引力、哲学、戏剧等云云的交错之中,唯有莫扎特才是永恒的。經典當代戲劇結構,把幾件事很抽象地組合在一起。混亂,靜止又紛亂的詩意,Godard以此處理晚年不停接收到的外界雜音。信息量大是因為實在發生太多事,而他又想太多了。蓝光重看,三线拼贴,大多是静止镜头,有些类似当代《卡宾枪手》,是文化在当代政治中的尴尬处境。结尾拿《终结者4》自嘲。PS:字幕结束竟然有彩蛋。每个人都是自己生活中的主角,念着独一无二的台词。脚本,来自哪里?“我身体产生的不是我的感情”什么是戏,我,又在戏谁……不明觉厉~豆瓣的介绍不太准确,字幕不知所云。人物大量的对话引用书籍,多层对话同时进行,听不过来。等我有空再刷。@FA&SP装腔作势讨论思有同一那段乐不可支;炸弹丢得鸡飞狗跳那段,老头俨然跟小p孩儿才学会放鞭炮一样的德性。晚年的戈达尔依然难以靠近。絮叨的对话、过于凌乱的头绪,戈达尔试图拍摄一部哲学电影,自然不会考虑是否便于解读。很讨厌这部电影里的戈达尔,一如他讨厌前南斯拉夫。开始家族聚会对政治喋喋不休的自我立场让人烦厌又恶心。
备注:已完结
类型:动作
主演:珍·茜宝 让-保罗·贝尔蒙多 达尼埃尔·布朗热 亨利-雅克·于埃 罗杰
导演:让-吕克·戈达尔
语言:法语,英语
年代:未知
简介:本片和特吕弗的《四百击》同被誉为法国电影新浪潮的开山之作 身无分文的街头混混米歇尔(让-保罗•贝尔蒙多)从马赛偷了一辆小汽车,驶往巴黎的路上,他因超速行驶被警察逮住,为了脱身,他开枪打死一名警察,来到巴黎后,他躲进当记者的女友帕特丽夏(Jean Seberg)处(躲避警方的通缉之外,他还想方设法讨回一笔卖车赚来的钱)。帕特丽夏去报社时,遇到警长,对方要她一有米歇尔的消息就打电话相告。对米歇尔,帕特丽夏心态复杂,一面深深为他对一切都无所谓的劲儿着迷,一面却嫌弃他太吊儿郎当。
备注:已完结
类型:剧情
导演:让-吕克·戈达尔
语言:法语 英语 意大利语
年代:未知
简介:费迪南德(让-保罗·贝尔蒙多JeanPaulBelmondo饰)经受着一段糟糕的婚姻,又不幸被公司开除。他在一个无趣的聚会上遇见前女友玛丽安娜(安娜·卡里娜AnnaKarina饰),重燃旧情。厌烦一切的他决定抛妻弃子同她一起逃离。他跟着玛丽安娜去了她的公寓,发现一具尸体,接着很快发现她正在被黑帮追杀。在相处期间,玛丽安娜给费迪南德取了个昵称:皮埃罗。他们开车奔向南方,一路上疯狂抢杀。当他们到了法国,两人关系开始紧张。皮埃罗不再读书、思考、写日记,玛丽安娜也厌倦了这种生活,坚持要回城里。他们在一个夜店里遇到黑帮,混乱中两人失散了。皮埃罗疯狂寻找玛丽安娜,两人最终重聚。玛丽安娜利用皮埃罗得到一箱钱,之后逃走去找自己真正的男友——之前她多次提到的哥哥。皮埃罗开枪打死玛丽安娜和她的男友,将自己的脸涂成蓝色,身上绑上炸药。最后一秒,他后悔了,试图摁灭导火索,但是失败了,炸药砰地一声爆炸了。 本片获得1965年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提名。狂人皮埃罗电影网友评论:我也不知道如何描述这部电影,但是从中我看到了这样一个"哈姆雷特":书读的多了,就会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我刚刚点开豆瓣app,首先出来的是最近新出的一部低俗搞笑电影。此时我觉得,当今社会和过去社会完全不是一个模样,我现在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由美国人主导的享乐主义的时代,不是浑浑噩噩的赖活着,就是因为空虚而寻短见。而片中的男主人公,是因为读的书多,却想不通人生的意义,面对当时的时代,只能说是当时的社会不能给他一个很好的解释。人生可以肤浅也可以深刻。肤浅如当代中国大学生,在游戏与恋爱中消磨一生,满脑子不是性就是未来就业,赚钱。深刻的人,在这个享乐主义的时代会显得很傻,会让人有一种吃亏的感觉。过去的社会有问题,现在的世界主流社会也有问题,我其实只要从中选择一种生活方式过完这一生就行了。补评,去年小西天电影资料馆看的。这部片去年戛纳海报的来源。戈达尔和他第一任妻子安娜卡里娜的离别之作。这里面有不少梗很经典,比如透过荧幕打破次元墙直接提到观众。男主角是个离经叛道的文艺中年,喜欢读诗写诗,心里装着远方,而厌恶自己那庸俗的妻子和社交圈子。前任女友的出现,让他重燃爱焰,拉着前任私奔打砸抢到法国郊外,过上了雌雄大盗般逍遥的生活,可是理想主义的男主给不了前任女友要的,于是两人分手。后面男主发现前任的身份并不简单,重逢后依然愿意为了她去抢劫,结果发现前女友一直在利用他…最终怒杀前女友,自己也觉得活着没意思了,可结尾又后悔了,但是绑在脸上的炸药爆炸了。戈达尔进入彩色拍摄风后,最经典的一部!也是不算特激进的一部,最美最浪漫的一部卡裏娜很好看,有的臺詞很文藝,色彩很美……然而又怎麽樣呢?看了一個小時看不下去了為了看傳說中的結局隔了十一天終於看完了然而又怎麽樣呢?美就可以缺少必要的情感鋪墊和邏輯缺少強大的故事性了嗎…有種看羅曼蒂克消亡史的感覺…我真的很討厭講故事支離破碎又支離破碎得缺少很多東西的感覺我確實明白了故事可還是少情感的表達啊…不是念文青台詞就能解決一切了吧?我真的真的覺得給分虛高(或許是我不能理解這種藝術形式吧)三星只給卡裏娜和某些台詞色彩不然我看都看不下去的東西實在是想給二星……還有一個問題…看了一會明知不喜歡的電影還有沒有必要繼續看下去看下去就是浪費生命嗎0.0看的时候很难猜到下一秒会发生什么,挺神奇的观影体验。南法的风景好美,电影里的色调搭配很舒服。真要做个严格的名词解释也做不到,但能想起来有老师提过二十世纪的文学艺术就是打破形式。这部电影也是,人物行为和情节发展都不符合常规,话语是破碎的,画面不一定符合画外音。比起讲故事更重要的是表达感情(émotion和idée),同时看似无序中又有统一的风格组织着整个片子。法国人的思考和表达方式真的很超前。最后一句台词是不是兰波的诗。模仿越南人那里我莫名心理上有些不舒服==“我叫费迪南”真是一种执念,中途与观众直接对话的设定顿了顿情绪由错愕转为惊喜,非常有趣,男女主亡命干出的荒唐事像疙瘩对自己电影的一种诙谐调侃。他们的爱情是映射现实不断变化富有生命力的浪漫,前一小时比后一小时更有意思,后半小时流水到莫名。跳跃的红白蓝主调组成了另一种丰富色块拼接出的层次感,安娜为角色注入太多属于自身的灵巧俏皮。3.5贯穿全片的红蓝白色彩,是资本主义革命所代表的自由、平等、博爱。这是法国国旗的三色,是最能代表法国文化的。作为左派的戈达尔显然是喜于破坏先阶段资本主义,就像他虽受上几代美国电影的影响,但是他的电影还是有很强的自我风格。全片就像一段段分割的诗。结尾还是他一贯的虚无主义和存在主义。问题是整体解构的太松散,逻辑也蜜汁混乱。好难描述看完这部电影的感受,新浪潮时期电影角色的那种年轻的气息,对爱情的寻求,故事的大胆先是让我感到吃惊,继而又让我不自觉地被吸引,男主角的诗还给电影添上了一种神秘的文学与哲学色彩。“你在和谁说话?”“观众”,“警察很高明,让我们自我毁灭”,“一切仍是一个谜,如同桉树的气息”,好多台词让我停不下截屏的手了。这不是一部电影,而是一场疾病。这不是一个故事,而是一次梦境。这是一首现代诗,一首狂想曲,是某种最接近爱情和永恒的东西,以及随之而来的绝望、希望、苦涩、激情和暴力。我不知道戈达尔究竟想要表达什么,为什么要挑战电影的一切常规来呈现这段感情。我只知道,我度过了余生都不会再有的两个小时。绚烂的色彩搭配,模糊角色与观众的界限,刻意断裂的剪辑手法,反复出现的静态影像,贯穿全片的诗句……戈达尔几乎把后现代那些花样在这部电影里玩了个遍,极具创造性。片子前一个多小时都是喋喋不休的台词和荒诞的故事碎片,但最后皮埃罗将炸药缠在脑袋上自爆后那平静的海面,真是影史上最屌的结局了。越来越讨厌用什么散文诗作挡箭牌的了,似是而非就是诗,都是意象对吗?纵然电影不必非要看懂,我也实在难以从中感受到什么,旁白有必要这么多吗,导演不是作家,是要用影像说话的,画外音一两句得了。还有,冲几款著名剧照来看,结果发现都没出现在电影中,电影画面那么牛逼,还是被宣传品打败了是么我只想要生活。生活是什么?生活是蓝天是大海是我们一起亡命天涯是诗是日记是绝望是苦涩是金钱是热吻是文学是音乐是舞蹈是飘扬的红裙是我手中的生命线是你口中的香烟是我最后在你怀里离去完成了我的承诺。新浪潮的电影就是这么浪漫。爱情和人生,电影很美。新年快乐,一切都重新开始。如果用对虚无的绝望去抵抗自由,绝望情绪里的希望无疑背叛了这种初衷。主角对全新生活的向往付诸于实践就是对生活旧秩序的破坏,而这削减了绝望之于自由的对抗。犯罪让抵抗成为徒劳,无限度的自由最终使他们走入宿命的牢笼。每一次离经叛道都意味着“像风暴一样匿名逃向远方”……